三十而「慮」:成功焦慮症 吞噬中國30世代

古人說「30而立」,在今天的中國,這句話差不多等於「30而富」,大家都期盼30歲前有百萬存款、有房、有車、娶妻生子,甚至流行一句話:「30歲前不成功,終生無望」。然而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使得年輕世代充滿「30而慮」的壓力。

急於成功 充滿浮躁焦慮之風

 根據今年5月《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93.3%的受訪者認為,當下中國年輕人普遍有急於成功的心理,認為萬事要趁早,過了30歲就來不及了。而「趁早」的心態最明顯表現在「賺錢」(75.7%)、「買房」(52.1%)和升職(50.2%)方面,其他還包括「出名」(49.5%)、「結婚」(31.8%)和「生子」(23.1%)。

 受訪者還認為,當代中國年輕人「萬事趁早」的浮躁心理,主要是來自「整個社會存在浮躁焦慮之風」(75.9%),其次是「來自於父輩及同齡人的壓力」(54.8%)。

 「現在的社會體制,只獎賞一些短期行為。『10年磨一劍』得不到肯定,『1年磨一把刀』的人卻輕易獲得認可,導致時下的年輕人急於求成,希望快速獲得物質利益與社會地位。」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管健說。

成功標準提高 收入跟不上

 「回首自己30年的人生,似乎一切都是給母親『催』成的。」北京一家民營企業員工周倩說,上學的時候,父母催著趕快讀書考大學,其他一切興趣愛好都被禁止;大學畢業,父母催著找份體面的工作;進到職場,父母催著趕緊談戀愛、結婚;到了今年龍年,父母又天天電話轟炸,催她趕緊生個「龍寶寶」。

 「只要打電話,就是談生孩子的話題,理由是人家都生龍寶寶了。」她抱怨道:「這究竟是我的人生,還是別人的人生?」

 隨著中國貧富差距拉大,一邊是名車、豪宅不當回事,另一邊,大多數人卻只能過著斤斤計較的平凡日子,種種不平、攀比甚至忌妒心理,自然也助長了年輕人急於求成的浮躁心態。

 中國有代表小康生活的「四大件」這一說法,在1970年代,「四大件」指縫紉機、腳踏車、手錶和收音機,1990年代指彩色電視、冰箱、洗衣機和冷氣,而到了今天,許多人心中的「四大件」變成了房子、車子、銀子和妻子。判斷「成功」或「小康」的標準拉高,一般人的收入卻跟不上,年輕人的焦急也就不難想像了。

萬物皆漲,有錢也沒安全感

 擁有北京知名大學金融碩士的劉束,畢業後順利進入號稱「金飯碗」的金融機構,30歲時年薪已超過人民幣20萬元,在同齡者算得上「年輕有為」了。但他卻發現,隨著收入增加,希望得到的東西也變得更多、更昂貴,結果高收入不但沒帶給他安全感,反而令他更焦慮。

 「起初我覺得除了房子之外,手上有500萬現金就可以提前退休,可是現在卻感到遠遠不夠。」他說,看到房價飛漲、物價走高,心裡非常不安,對現金資產的期待也不斷升高,「有了1樣東西就想要10樣;有了10樣就想要100樣。財富愈多,壓力反倒愈大。」

 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中,有88.2%的人坦言,當下流行的「30歲不成功就沒希望」的觀點,給年輕人很大的壓力,還有54%的人認為,年輕人過度急於求成,是一種透支未來的行為。

靜不下心,思考自己要什麼?

 多數受訪者都意識到了「萬事趁早」的心態會帶來負面影響,其中75%覺得會使人更急功近利,69%認為會增加社會的浮躁風氣,還有65.5%認為會加劇整個社會的拜金主義和物質主義,55.6%則擔心判斷成功的標準會變得更單一。

 中國社會學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教授谷迎春指出,萬事趁早的心態是由於「社會轉型期,全民大浮躁」所導致的。在媒體塑造下,似乎一個人沒有鉅額存款、豪宅、名車及顯赫地位,就算是失敗者。這必然會使青年心態浮躁,很難靜下心來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甚至急功近利、不擇手段。「所謂的拚爹現象、造假行為、厚黑學等,都是這種心理的產物。」

炫富拚爹現象 助長社會浮躁

 近年來微博等網路平台的興起,許多年紀輕輕就擁有顯赫頭銜、誇張財富的例子,紛紛出現在公眾視線中,從郭美美等網路炫富女,到29歲就當上湖北宜城市長的清大畢業生周森鋒、23歲就當上甘肅武威市外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的焦三牛,再到年僅20歲就升任副局長的「湘潭神女」王茜……。

 儘管這些誇張的例子,後來大多證實是富二代、官二代,但人們在感嘆「拚搏不如拚爹」的同時,心理也悄然發生了轉變:似乎在這個時代,30歲前功成名就不是什麼稀奇的事;而更悲觀地想,若是30歲還沒成功,是否就一輩子注定庸庸碌碌了?

 1999年大學畢業後就在廣州打拚創業的李冉,目前已經擁有一家員工達300人的服裝加工廠,還有2間緊鄰珠江的豪宅,算是事業有成了。但他也感到社會上「年輕有為」的人太多,媒體整天報導年輕的企業家、官二代、富二代,給普通人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被這樣的成功樣板驅使著,不焦慮幾乎是不可能的。」

獨生子女 家人期望壓力沉重

 除了媒體報導的影響之外,在中國的一胎化政策下,年輕人背負全家人的期望和壓力長大,這也助長了年輕人急於成功的心理。復旦大學心理系系主任孫時進表示,當下年輕人都是獨生子女,從童年起所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一些家長也會不自覺地把自身的擔心和不安全感賦予在孩子身上。

 「獨生子女是一個成就動機比較強的群體,他們帶著父母乃至整個家族的期望去工作、生活,這就導致了他們想要立刻成功、立刻得到認可。」孫時進認為:「但是,如果缺乏夯實的基礎,就很容易在這個過程中遭遇挫折與打擊,產生心理疾病。」

30歲綜合症 侵蝕年輕人活力

 中國30世代因為工作和生活高度緊張,加上理想和現實的差距等因素,出現的迷茫、對未來恐懼、急著追求成功、對現狀感到鬱悶和不平,以及伴隨而生的一系列心理症狀,有人稱之為「30歲綜合症」。

 智聯招聘和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聯合發布的《職場人心理健康報告》調查發現,在中國所有年齡層的上班族中,26~35歲的身體狀況最差、26~30歲的上班族心理狀況最糟糕。這群剛出校園沒多久,身體狀況理應處於顛峰期的年輕人,卻表現得比40多歲甚至5、60歲的老員工還要疲憊、緊張和憂鬱,身體健康也欠佳。

 該報告指出,年輕群體無論在工作或家庭中,都比其他族群承受更多的壓力,長期的忙碌、過高的自我期許,使他們無論生理或心理上,出現問題的機率都高過其他年齡層的上班族。尤其以26~30歲的男性管理者,更是身心不健康的「重災區」。

急功近利 導致重量不重質

 除了對年輕人身心健康的影響外,「成功趁早」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過於浮躁的心態,將使整個社會缺乏創造力與活力。」南開大學副教授管健說,過於重視在短時間內成功,必然造成工作「重量不重質」的問題。「在學術界,學者不會花幾十年去完成一本著作,而是趕著1年要出一本書。在技術方面,每年可能都有小發明,卻不會有大創新。長遠來看,國家發展將建構在一個不厚實的基礎上。」

人生像長跑,為何不能慢一點?

 「在當今社會的浮躁之風中,青年學會認識自我非常重要。」復旦大學的孫時進指出,年輕人首先應該問自己:人生就像長跑,我為什麼不可以慢一點?

 「很多家長從小逼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反而泯滅了青少年的潛質。」孫時進說,家長真正應該給孩子的,是穩定、淡定的心態,「開明的家長應該對孩子寬容、理解和支持,不要按照自己的意圖來規劃他們的人生。」

 在《中國青年報》的調查中,對於該如何紓解「30而慮」,有57.9%的受訪者認為社會應該對年輕人更寬容,允許他們自由地成長,50.7%的人期待媒體正確引導、理性對待「少年得志」的事件。另外有53.1%認為社會對「成功」的標準應當多元化。

 至於判斷成功的指標到底該是什麼?調查中排在前兩位的分別是「實現自我價值」(76.2%)和「家庭美滿」(60.9%),接下來才是社會地位(44.9%)、金錢(42.3%)和有房有車(30.4%)。

 不可諱言,金錢、權力在現今社會確實很重要,也是許多人評判成功的主要標準。但若把職場生涯比喻成馬拉松,30歲的年輕人其實才離開起跑線沒多久。在打拚事業的同時,何不把一時的得失看淡一些,多欣賞一下沿途的風景?

-更多精采文章請見6月號(434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