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的東西,要恢復原樣
Posted in CH
Reply
美國曾有心理學家對數百個家庭進行長時間跟蹤調查,找找決定孩子成材的關鍵因素是甚麼。 這些家庭分布於各個階層,最後的結果是,教育只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功的,一種是不成功的——保持冷靜,不要摔手機,待我細說。 成功的教育,孩子自信,善於與成年人交流,不恐懼權威,他們有更多目光交流。不成功的教育,孩子羞澀,唯成年人與權威是從,他們往往躲避目光交流。——當然,這只是統計學上的表述,在現實中,一定存在天性羞澀但自信的孩子。這段話的意思只是說,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我有些朋友,受教育水準很高,高考狀元都有不少。也有些朋友(或觀察對象)受教育水準低,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截然不同。 受教育水準高的,普遍更放鬆,這跟他們體會過讀書規律道有關,強求不來,該說的道理會說,孩子成不了學霸,也不會太在乎。相反,本身不會讀書的,反而更有種匪夷所思的高要求,自己當年做不到的,命令孩子必須做到,違反規律的結果是孩子的競爭力變弱。 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只有水準夠的父母,才能化繁為簡,說他們聽得懂的話,水準不夠,只能罵和打了。我們很多寫給孩子的守則和規章,沒有合格的,要麼是雄壯的宣傳話語,要麼是哲學家沉思的話題。 有條教育孩子應當遵守的原則,我成年以後才看到,相當震撼:用過的東西,要恢復原樣。然後看看身邊的人,大多數是做不好的:別人理順的資料,看過還給別人是混亂的;用了朋友的車,不洗乾淨,不加油;再乾淨的洗手間,他(她)用過後就如扔過一顆炸彈……這些讓同事朋友憎恨,大大減分的惡習,父母反而教得少,認為是無關緊要的細節。 我有位朋友,甚至應用這點來甄別人才,那些總能保持整潔與秩序的,不給人增加麻煩的,有耐心做「煩瑣」之事的,往往是可用之才;與之要相反,一團混亂的,尤其是把別人的資料與辦公桌搞得一團混亂的,往往是團隊裏毒瘤,有再好的文憑,說再美的話語,最好都保持懷疑。事實證明這條標準很有效。 我很好奇:你怎麼知道這條具體實用的標準?《哈佛商業評論》推薦過? 「不,小時候父母告訴過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