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過的東西,要恢復原樣

Posted in CH
  美國曾有心理學家對數百個家庭進行長時間跟蹤調查,找找決定孩子成材的關鍵因素是甚麼。  這些家庭分布於各個階層,最後的結果是,教育只分為兩種,一種是成功的,一種是不成功的——保持冷靜,不要摔手機,待我細說。  成功的教育,孩子自信,善於與成年人交流,不恐懼權威,他們有更多目光交流。不成功的教育,孩子羞澀,唯成年人與權威是從,他們往往躲避目光交流。——當然,這只是統計學上的表述,在現實中,一定存在天性羞澀但自信的孩子。這段話的意思只是說,父母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我有些朋友,受教育水準很高,高考狀元都有不少。也有些朋友(或觀察對象)受教育水準低,他們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截然不同。  受教育水準高的,普遍更放鬆,這跟他們體會過讀書規律道有關,強求不來,該說的道理會說,孩子成不了學霸,也不會太在乎。相反,本身不會讀書的,反而更有種匪夷所思的高要求,自己當年做不到的,命令孩子必須做到,違反規律的結果是孩子的競爭力變弱。  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只有水準夠的父母,才能化繁為簡,說他們聽得懂的話,水準不夠,只能罵和打了。我們很多寫給孩子的守則和規章,沒有合格的,要麼是雄壯的宣傳話語,要麼是哲學家沉思的話題。  有條教育孩子應當遵守的原則,我成年以後才看到,相當震撼:用過的東西,要恢復原樣。然後看看身邊的人,大多數是做不好的:別人理順的資料,看過還給別人是混亂的;用了朋友的車,不洗乾淨,不加油;再乾淨的洗手間,他(她)用過後就如扔過一顆炸彈……這些讓同事朋友憎恨,大大減分的惡習,父母反而教得少,認為是無關緊要的細節。  我有位朋友,甚至應用這點來甄別人才,那些總能保持整潔與秩序的,不給人增加麻煩的,有耐心做「煩瑣」之事的,往往是可用之才;與之要相反,一團混亂的,尤其是把別人的資料與辦公桌搞得一團混亂的,往往是團隊裏毒瘤,有再好的文憑,說再美的話語,最好都保持懷疑。事實證明這條標準很有效。  我很好奇:你怎麼知道這條具體實用的標準?《哈佛商業評論》推薦過?  「不,小時候父母告訴過我。」 >>>

財經地產- What we are reading: 「反佔領、撐七警」心理學

Posted in CH
學生時代,有師兄傳授追女仔絕橋,對心儀對象不應送花,而是要她幫你做各種雜務,如買飯盒、借功課給你抄。這看似違反常理,卻是建基心理學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理論:女方無緣無故為你奔波,心理上需要合理化自己行為──難道我喜歡了他?這種本能對人類非常重要;沒有它,我們會為日常大小錯誤抱憾終生,下任何決定前,亦會掙扎選擇是否正確。可是,「Mistakes were made(but >>>

美國母親的分蘋果哲學造就不同的人生

Posted in CH
  兩位美國母親的分蘋果哲學,造就兩個孩子天壤之別的人生  每個人剛出生時,第一眼看到的是自己的母親,最早接受的也是來自於母親的教育。美國一名著名的犯罪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在全美選出50名成功人士,這些人都是在各自的行業中的精英、獲得過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個有犯罪紀錄的人,心理學家分別給他們寫信,請他們談談母親的教育對自己的影響。  半個月後,心理學家收到大量回信,其中的兩封信很有意思,都是講述母親小時候給他們分蘋果的故事。一位來自加州鵜鶘灣監獄的囚犯,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次過聖誕節,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各不相同。我第一眼就看見中間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而且非常想要得到它。這時,媽媽卻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約翰:你們想要哪一個?我剛想說自己想要那個大蘋果,這時約翰卻搶先說出了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為了得到媽媽的表揚,我靈機一動,改口說道:『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把大蘋果留給約翰吧!』媽媽聽了,果然非常高興,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了我,約翰卻只拿到一個小蘋果。從此以後,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我會偽裝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不斷說謊。上中學時,為了得到想要的東西,滿足自己的私慾,我會不擇手段,之後又學會打架、偷竊、吸毒、搶劫、殺人,直到現在,我被關進監獄終身監禁。」  一位來自白宮的著名人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父親過生日,媽媽拿來幾個蘋果。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卻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很好,孩子們,你們都說了真心話,這個蘋果最大最紅也最好吃,誰都想得到它。可這個大蘋果只有一個,讓我們來做個比賽吧,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每人一塊,負責把它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資格得到它!』」  「結果,我通過自己的努力,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我非常感謝媽媽,她讓我明白了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她一直這樣教育我們,在我們家,你想要什麼好東西就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得到什麼,就必須為此付出努力和代價!」  同樣是分蘋果,一位母親讓孩子用說謊來偽裝自己,從而使其一步步滑向深淵;另一位母親讓孩子說出真實的想法,引導他們做一個誠實努力的人。一個不經意的舉動,改變了孩子的一生。母親推動搖籃的手,既可能推動孩子成才,也可能在不經意間為孩子埋下了墮落的種子。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可以教孩子說第一句謊話,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一隻蘋果,兩種人生」,如果父母不注重言傳身教,很可能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為孩子的未來埋下危險的種子。   >>>

教育心理:對孩子進行物質獎勵可取嗎

Posted in CH
  你對孩子進行過物質獎勵嗎?  此刻的你是否正在為此頭疼?不知什麼時候起孩子做某件事情變成是為了獎勵,不獎勵就沒有了動力。  什麼時候我們該用獎勵?  在探討這個話題前,我們先看一個老人與熊孩子的故事。  話說在漫長的暑假或者寒假期間——總之是那一段讓家長崩潰的時間里,有一群熊孩子每天到一位老人家門口玩愉快的玩耍。奈何老人年紀大了,受不得這般吵鬧。幸而我們故事里的老先生是一位心理學愛好者,於是他利用心理學的一個原理,成功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一天,老人正在午休,這群熊孩子又來了。在門口吵吵鬧鬧,玩打仗遊戲,踢易拉罐,真是不亦樂乎。我們的可憐的老人家拄著拐棍,壓下怒氣,微抬嘴角拉扯出一個笑容走到門外對熊孩子說:「孩子們,你們玩的很開心,讓我也覺得年輕了很多,謝謝你們。為了對你們表示感謝,我決定給你們每人5塊錢,請你們明天繼續來玩。」熊孩子們答應了,開開心心的接過錢走了。隔天同樣的時間,吵鬧聲再次響起。這次老人卻不再憤怒,他的臉上露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他對孩子們表示由於他是退休老人,收入不高,只能給每個孩子2元錢。孩子們雖有些失望,還是接受了。第三天,當老人拿出1元錢的時候,熊孩子們憤怒了,他們大聲喧嚷「你以為我們每天在這裏喊跳不累嗎?才1元錢,我們不幹了!」於是老人又過上了安靜的生活。  聽到這個故事,你大概會為老人的機智讚歎。可你有沒有想過,日常與孩子的相處中,我們也在無意中做了同樣的事情。  6歲的彤彤繪畫很有天賦,經常一個人趴在桌上畫。媽媽為了提高她的積極性,每次畫完一幅畫就會用買零食、延長看電視時間等方式獎勵她。最初一段時間的確有效,彤彤繪畫的積極性提高了很多。可慢慢的媽媽發現彤彤有時畫的畫不再像最初那麼鮮活富有想像力了,而且彤彤對獎勵的要求越來越高。一盒薯片不夠,看電視的時間也越來越長,不讓看電視就不畫畫。  我們不僅要問:是什麼改變了孩子?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行為動機可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當我們是因活動本身的興趣、完成活動后的樂趣或活動對人的挑戰力而自發的從事某種活動時,我們的動機源於我們內部。而為了某種外在結果而從事某種活動則是外部動機。  不管是第一個故事里的熊孩子還是彤彤,他們行為發生改變的原因是外部動機的出現使內部動機被削弱。當我們用外部獎勵的方式去對待時,相當於是引導孩子把他們的行為與獎勵聯繫起來而不是自身的願望。接著,他們自覺度下降並漸漸對活動失去了興趣。一旦外部獎勵無法滿足他們,他們將停止此項活動。  那麼,我們該如何提高孩子的內部動機呢?也許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培養孩子的興趣,讓他們真正從中收穫樂趣; >>>

玩家為啥對手游上癮心理學:都是多巴胺的錯

Posted in CH
  你為何熱愛移動遊戲?近日,心理學研究網站Online Psychology Degrees綜合《福布斯》雜誌、市場研究公司Statista、互聯網新聞博客Mashable等機構的數據,刊出了一幅信息圖,對人們對移動遊戲上癮現象背後的心理成因進行了剖析(詳細信息圖見文末)。  據該信息圖顯示,2012年全球移動遊戲總收入為78億美元,至2016年則預計將達到126億美元。2013年,全球移動遊戲玩家人數為9.09億,其中0.15%玩家貢獻了市場總收入的50%。換句話說,硬核移動遊戲玩家花費大量金錢購買內購道具,而絕大多數移動遊戲玩家則都是休閑玩家,對遊戲的資金投入要少得多。  按照圖中說法,芬蘭公司Supercell旗下遊戲CoC是全球最賺錢的iOS遊戲,日均營收120萬美元。《糖果粉碎傳奇》排名第二,但該遊戲玩家更多,每日活躍用戶(DAU)高達9300萬,為開發商King貢獻了公司總收入的78%。  玩家為何對《糖果粉碎傳奇》如此上癮?Online >>>

職場心理學: 發展正面的工作關係

Posted in CH
鄭穎珩 臨床心理學博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我見過的病人面,有好幾個都告訴我,他們的上司專找他們麻煩。 •要跟對方直接卻禮貌地表達你的想法,再找一個方法去正視問題。 良好的工作關係,對於一個人的職業生涯及工作滿意度很重要。要發展正面的工作關係,首先你要願意和同事溝通,聽聽他們的需要,並且尊重自己和你的同事。建立正面的關係,也包括適當的妥協,和真正的認識你的同事們。 首先,要能夠聽到對方在講甚麼。當你的同事跟你表達一些意見時,你可以重複一次她講的東西,好讓你確定你們倆在講同一件事情。 另外,你跟同事們應該要有開放的溝通模式。同事之間,要能夠坦誠地聊他們對於工作上的看法以及想法,而這個對話是必需要專業的、理性的。開放的討論,對於團隊和其士氣來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是一個上司,你有責任在公司建立一個環境,讓同事們能夠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見過的病人面,有好幾個都告訴我,他們的上司專找他們麻煩,每天上班就站在他背後,督促他做東做西;往往不給他足夠的時間完成手頭上的工作,造成他極大的困擾。依我看,有時候上司們會很緊張事情有沒有做好,卻忽略了其實員工都需要時間來想想該怎麼完成這件事情。 另一方面,員工會因為常常做不好事情而覺得氣餒。他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士氣愈來愈低,工作能力也會因而下降。長久下去,他們會變得憂鬱,不能夠控制自己的想法,更不能在工作上有任何的表現。不論你是上司或是員工,都需要處理這個情況。 正如上期所說,我們通常很容易就想要避免衝突,卻忘了愈是避免,就愈是加深問題。所以,當有問題出現時,要馬上把它解決,不要耽誤。要跟對方直接卻禮貌地表達你的想法,再找一個方法去正視這個問題。 工作上的人際關係做不好,很容易會變成工作的一大障礙。當你能夠和你的同事們溝通,大家以團隊的方式工作的話,事情會很容易辦。相反,如果你跟同事們溝通有很大的困難的話,事情會難十倍。 要工作上有所改善,先從人際關係開始吧! >>>

【另類影評】心理學家看《控制》——包裝在糖衣下的7大危險訊息!(上)

Posted in CH
【另類影評】心理學家看《控制》——包裝在糖衣下的7大危險訊息!(上) 圖/福斯提供 分享 (以下有大雷,慎入) 最近陸續有許多朋友推薦我一定要去看電影《控制》,卻不告訴我任何細節,只是很大略的說:「就是一個太太要報復老公,自演自導失蹤記的過程。可是又不只有這樣……唉呀!我說不清楚,你自己去看就知道。」 剛開始,我想這種家庭失和的劇碼,直接打開電視看《世間情》,不就好了。何必花錢花時間到電影院呢?!後來,發現《控制》沒有什麼宣傳,但票房成績卻很優秀,應該有點實力吧!偷了空,買了票,踏進戲院瞧瞧。 經過150分鐘,落幕那一刻,我釘在椅子上不得動彈,心想: 「靠!這根本是變態心理學的經典教材。太精采了,編劇該不會也是心理學家吧!對主角的思路和心理狀態,拿捏的實在是太到位了!」 回家Google影評,想知道大家看到了什麼?有沒有什麼地方是我遺漏的?結果,挺令人失望的。絕大部分的觀後感,都在討論夫妻的相處問題,究竟是老公的錯,還是老婆要求太高?或者婚姻是怎麼讓兩個人都心碎?……好啦!我承認「愛情」很珍貴,但這整部戲有另外一個大亮點,難道都沒人發現嗎? 警語:到這裡,還沒看過電影的人,建議轉台,不然就要爆炸囉!別怪我沒提醒你! 女主角愛咪徹頭徹尾就是一個人格違常的人,如果你一直把她當正常人對待,你會很難理解為何她進入婚姻後,會有這麼大的轉變,你甚至會為她掬一把同情的眼淚。這是人格疾患者最拿手的好戲。 但假使你對「心理危險」有所認識的話,你會在發現有一點點苗頭不對勁時,就趕緊走人,才不會落得像男主角尼克的下場,想走也走不了。而且編劇還很好心,在電影一開場,就告訴你(包括可憐的尼克),愛咪的真面目了,只是大家很容易被愛咪的美貌給欺騙,完全沒有發現異狀。 怎麼說?還記得愛咪和尼克在第一次在宴會上,愛咪要尼克猜自己的工作嗎?她說了三個選項:1)得獎的手工藝師;2)小有影響力的軍閥;3)在雜誌撰寫人格測驗。(詳見電影片段:愛咪遇上尼克)答案是哪一個,我想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導演透過那段對話,暗示愛咪的特殊性。 先不論是愛咪是人格障礙中的哪一種:邊緣性、反社會性、自戀型、戲劇性、妄想型,還是強迫型……,你需要知道的不是診斷標準,那是心理醫生的工作。但你需要了解在人口統計中,大約有4%的人,有人格上的問題。簡單的說,25個人中,有1個人他們腦袋想的跟你「非常」的不一樣,你用正常的邏輯和他們互動,你只會更痛不欲生。可怕的是,人格違常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必須經過時間相處,才會慢慢體悟(通常是實際遭受情緒上的虐待,讓你的心情擺盪在天堂與地獄的狀態中,且難以預測。) 但他們也不是完全無法辨識。看完電影後,我就一直想寫篇文章,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和大家分享如何辨識「包裝在糖衣下的危險」,總共有7個訊號,只要你願意打開眼睛去觀察。以下我就一一說明,並佐以愛咪在電影中的表現,讓大家可以更容易想像或理解。 訊號1:迷人與親切 >>>

【另類影評】心理學家看《控制》——包裝在糖衣下的7大危險訊息!(下)

Posted in CH
【另類影評】心理學家看《控制》——包裝在糖衣下的7大危險訊息!(下) 圖/福斯提供 分享 訊息4:堆砌細節 任何做銷售的人都知道,說故事是讓客戶掏錢最快的方法。只要故事中的細節安排的好,客戶會自己催眠自己這東西好,不用你苦苦哀求,還會回過頭感謝你。 這下你知道為何愛咪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寫一本厚厚的「日記」吧!當警方找到這本日記後,一定會開始偵查裡面的內容是否屬實,一旦發現有和現實相吻合的地方,這個線索的佐證力就會提高。這也是為何當警探偵訊尼克,問了幾個他們剛交往的細節,律師強力阻止尼克回答,但尼克卻毫不猶豫的說:「是這樣沒錯!」 幾個回合下來,在邏輯上,警察或法官已經認定這本日記是「真實」的。在那之後,即使後面全是愛咪編造的情節,警方也很容易忽略。於是,尼克就陷自己於萬劫不復之地。 訊息5:放高利貸 電視常常演女孩去了夜店,男孩請了女孩一杯酒,隔天女孩就出現在男孩的床上的劇碼。先不論這是不是你情我願,但幫對方一點小忙,讓人覺得有虧欠感,好像得還你些什麼,也正是危險可以入侵的弱點。這正是為何俗諺說「別跟魔鬼做交易」,你以為自己只是要對方幫個小忙,結果對方卻要你還一輩子。 「愧疚感」是用來操控人非常有效的工具,很容易讓心靈失去免疫功能,對於情緒勒索毫無抵抗力,好發於人際關係中。就像你不會對一個物品有愧疚感,但你會對物品的主人感到抱歉;你不會對一個房子有愧疚感,但你會不知道如何面對住在裡面的人;你不會對一份工作有愧疚感,但你會對曾經看好過你、給過你幫助人,感覺到內疚。 同樣的,電影中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整個家的財務狀況都是愛咪承擔的,不管是房子、酒吧、禮物……。從外人看,愛咪願意花這麼多錢在丈夫身上,大多數的人都會推論她很愛老公。更慘的是,尼克也是這麼想,雖然他心裡很痛苦,可是理智上,他就是很難說服老婆的心,早已不在自己身上。直到尼克提出離婚,愛咪當然要他一次償還,下場就是死刑。(在邊緣型人格的邏輯裡,只有他們離開人,沒有人可以離開他們。) 訊息6:不請自來的保證 想想什麼樣的人需要一直做保證? 一個從來沒有遲到過的人,需要跟朋友約定會面時,不停的說:「我保證我絕對不會遲到?」在他心中,可能連遲到的概念都沒有。 一個從來沒有打過女人的男人,需要跟老婆說:「放心,我會好好愛你,我絕對不會再打你了?」會把「沒有下一次」掛在嘴巴上的人,意味著這不是他們第一次做這件事情。 「保證」沒有任何的約束力,唯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提醒你需要對對方「保證之處」,提高警覺。就像愛咪從自導自演的失蹤記返家後,當兩人獨處,尼克揭穿她的真面目時,她也只是淡淡的說:「我保證不會傷害你,只要你繼續像電視上那個完美老公。」 訊息7:對「不」置若罔聞 這是最可怕,也是最有判斷性的一個指標。一個有同理心、懂得尊重的人,會能夠「揣摩」別人的痛苦,儘量減少因為自己的原故,而讓對方受傷。不幸的是,研究已經發現,某些人格違常的人,他們的大腦少了這個機制,他們只在乎自己要什麼,無法換位到別人的立場。所以只要他們想要的,只有不擇手段達成,沒有妥協的餘地。 所以當你對於他的安排或計畫感到不舒服,提出抗議,可能是:「時間太晚了,我想回家。」、「我覺得貿然決定太倉促了,我想回去好好想想。」有心傷害你的人,會忽略你的需要,想盡辦法說服你按照他的意思走。 就像電影,當男女主角坦承彼此最醜陋的一面,尼克想要離開這段婚姻,愛咪仍不願放他一條生路,就算分房、就算知道尼克不會在愛自己、有任何的親密接觸,她還是要繼續玩這場遊戲。 除非,她找到新的目標或獵物! 真正的危險通常都藏在你自以為安全的地方,特別是這種包裝在糖衣下的危險,更讓人迷惑、難以覺察。以上7個訊號,綜合許多實務經驗和研究案例所做的提醒,目的是幫助你更了解「危險心理」的特質,但不等於有這幾項特質的人,就一定是人格違常。 但和這種人互動絕對是辛苦的,當他們心情好時,可以把你捧上天,讓你開心不已,可是下一秒鐘,他們也可能指責你是全世界最差的情人、同事、朋友。和他們相處就像洗三溫暖,理智很快就會用完,不知道如何分辨哪些是真實,哪些是他們虛構的故事。 就像電影尾聲,尼克痛苦的跟妹妹(小戈)說:「他必須留下來負責,他不能讓孩子沒有父親。」小戈崩潰大哭,不願意繼續玩這場遊戲,此刻尼克幽幽的說:「拜託你,你是我的理智。」沒跟人格違常的互動過的人,一定很難想像這種每天活在「痛苦和甜蜜」交錯的生活,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子。自殺或殺人只是剛好而已,很殘忍,但是事實。 最近有一本由哈佛精神科教授出版的書,叫做《4%的人毫無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