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心理醫生不足源於學額及就業機會過少

年輕會計師吳安娜(化名)兩年前決定辭去一家頂級會計師事務所的工作,到香港大學(港大)攻讀心理學碩士學位。之所以做這個決定,是因為她對這門可以幫助他人的專業深感興趣。

這一行業的從業者至少需要擁有一個碩士學位,但吳安娜申請港大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遭拒,令她的希望破滅。港大這門課程有19個招生名額,意味著300多個申請人大多數都無法如願入讀。

但吳安娜沒有放棄。她沒有回去做會計工作,而是花了幾個月時間從事志願或研究工作,準備再次申請。

她說,上學期她與同學參加了一個培訓項目,被派去一家公立醫院與一些精神病患者交談。他們發現這些患者及其家人需要很多幫助。就算只能給患者一點點幫助,他們也覺得很滿足。

吳安娜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同學同意她的看法,表示曾與一位輕度抑鬱症患者交談兩個半小時。如果心理醫師談話有技巧而且關心患者,患者便感覺到被對方接受,就會與醫師分享他的問題。談話本身就是治療。

還有許多人也樂於幫助精神病患者。但進入這個行業的機會渺茫。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香港只有港大和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提供心理學碩士課程,而他們的招收名額都有限。

要想進入香港心理服務行業工作,必須先攻讀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而兩家大學各自僅有19個招收學額。還有一些獨立碩士課程為渴望成為教育心理學家或工業心理學家的人士而設,但這類心理學家主要在學校或企業任職。

港大每隔一年招收一次心理學碩士生。在北美和英國,這個行業愈來愈多職位的入職資格提高到博士級別。

港大臨床心理學碩士課程主任劉月瑩說,碩士學額如此之少,與公立醫院就業機會有限有關。由於這類職位極少,如果畢業生增加,可能無法悉數找到工作,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工作機會。

但諷刺的是,近年來香港接二連三地發生涉及精神病患者自殺事件和家庭悲劇,從這點判斷,香港對心理服務的需求很大。劉月瑩也認同香港普遍存在心理健康問題。

她說,香港很明顯存在心理服務需求,但在公立醫院這類服務排期很長。

她認為,如果港大能得到額外資源,而醫管局和非政府組織能提供更多工作機會,那港大就可以每年招生,取代現在隔年招收一次的做法。

香港心理醫生佔總人口的比率落後於美國。美國的比率為1:3417,而香港為1:18047。目前,香港只有大約400名執業臨床心理醫生。

英國政府承諾將以惠民為政策目標之一,於2011年啟動一項計劃,方便民眾接受心理健康服務。

四年來,英國政府已投資約4000億英鎊(52億港元)為民眾提供心理治療服務,並增加了對普通人群、以及患長期身體疾病和嚴重精神疾病人士的心理服務。

香港臨床心理學博士協會成員Kent Tsang呼籲大學認真考慮調整招生名額。

他表示,大學心理學碩士課程高高在上,把許多潛在人才拒之門外。目前的名額與大學心理學學士生的人數不太相稱。

確實,港府資助的八家大學中有七家提供心理學本科課程。

Kent Tsang為一家非政府組織工作,幫助濫用藥物的人士。他指出,香港社會存在很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華人比較抗拒就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求醫,人們遇到失眠問題往往會向普通醫生求診。

他還表示,香港私人心理醫生收費太高,每小時治療費介於1500港元至3000港元或以上,也令許多人望而卻步。

培育人才可增加心理醫生人數,拉低心理治療費用,從而鼓勵更多患者求醫。這從長遠來說將有助減少政府醫療開支。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主席鄭健榮表示,研究結果顯示患輕度抑鬱症和焦慮症的病人,半數可以不借助藥物,而是通過基於談話的認知行為治療就能痊癒。

他說,藥物治療可能需要花很長時間,而且有副作用,療效也未必很好。

他說,約有250名臨床心理醫生供職於醫管局和政府資助的非政府機構。

鄭健榮認為,香港絕對需要增加心理學碩士學額,而港府也應該提供資助,否則學生可能報讀一些有問題的課程,畢業後仍不能取得執業資格。

(翻譯/Jean Zhou;編審/Alison Yeung)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