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俗語有云「長痛不如短痛」,當痛楚在你體內紮根,長期纏擾,確實令人身心俱疲。你會怨恨地啞忍,抑或憤慨地對抗?不少過來人表示,抱着負面心態抗衡,每每適得其反,愈見痛楚。不如靜下心,以正面心情認識及接納它,與痛共存,為生活拓展另一片天空。
長期痛症,一般指痛楚持續逾六個月,經過各種治療,卻未能妥善處理。香港心理學會臨牀心理學組黃志明博士(圖)指出,受長期痛症困擾人士,較常見因工作或交通意外受傷,導致腰椎、盆骨、肩頸,以至手腕、腳部受創,經一段時間治療,傷患已復元,但痛楚卻揮之不去,醫療檢查既找不到原因,各種治療亦無效,病人很多時需轉介到「痛症治療中心」,進一步處理痛楚。
醫院管理局轄下的「痛症治療中心」,由痛症科醫護人員、臨牀心理學家、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等專業人士組成。黃志明亦有參與輔導長期痛症患者的工作,他說:「患者的情緒受痛楚帶動,會出現負面想法,如同跌進漩渦中。」輔導工作包括兩大方向:協助病人接受痛楚這事實,以及處理因痛楚而引發的負面情緒。
接受痛 適應痛 不怕痛
黃志明指出,長期痛症的特點之一,是痛楚無法徹底根治,臨牀心理學家下的「心藥」,不在止痛:「痛楚程度不會變,無法減痛,重點是降低病人對痛楚的恐懼,對痛的反應不至太負面。」若病人無法接受痛楚,對痛楚會生起恐慌,憂慮事事做不來,一切只會往壞處走,產生災難化反應,陷入絕望境地;他們嘗試各種治療,不斷抱希望,卻又不斷失望,情緒連番受挫。黃志明會引導病人重整求診經歷,讓病人歸納結論,接受痛楚會持續出現這事實,他強調,必須由病人自行整理出結論,而不是別人強加其身上,讓病人自己打破不切實際的期望。
驟聽甚為絕望,他說,打破不切實際期望之餘,亦會給病人希望,令他們明白,透過痛症小組的訓練,配合適當應對痛的方法,即使與痛共存,仍能維持一定活動力,好好生活。
逾半患者出現抑鬱憤怒
超過一半長期痛症患者出現抑鬱、焦慮、憤怒等情緒問題,可透過「認知重整」方法來調整情緒,簡言之,是一種思想訓練,像安排病人填寫「思想日記」,記下生活事件引發的情緒問題,幫病人辨識負面情緒及想法,病人經消化後,再調整處理本身情緒問題的想法。「訓練目的在減少病人對痛楚的恐懼,讓他們換個想法,相信自己能重拾原本的生活。」
他舉例,部分病人因害怕久坐導致痛楚,拒絕朋友邀約茶敘,社交圈子逐漸萎縮。其實過程中只要不時調適活動,便能避免痛感加劇,這小小的技巧訓練,有助提升病人接觸朋友的意欲。他引用統計資料指出,大部分參加者都認同痛症小組對他們有幫助,如提升活動能力,增強參與社交活動、以至尋找工作的信心。
換個想法 生活重回正軌
若痛楚突然加劇,長期痛症病人亦可以藉思想調整來過渡。他表示,遇上這情况,很多病人會擔心出現新創傷或痛症惡化,其實問題很多時源於活動量增加或天氣轉變而已,「調整想法,接受痛楚偶然加劇屬正常,並會慢慢過去,明白痛不等於再受傷,一關一關的自我開解,減低對痛楚的恐懼」。基本上延續上述面對痛楚的理念,因此,不建議病人依賴止痛藥,這種過往已顯示無效的方法,只會牽引不快經驗,甚或令痛感更強。同時,病人亦不要因痛而整天臥牀,應盡量維持日常活動,「當然,要按身體狀况,調節活動量,但不要完全不動,也不要強行活動,彷彿與痛楚搏鬥,往往會感覺更痛」。
黃志明提醒,若長期受痛楚困擾,不要單單搽油貼藥了事,隨着活動能力轉差,影響到工作,引發恐懼、抑鬱、焦慮等情緒,繼而破壞與家人、朋友的關係,問題一環環擴散,可致嚴重後果,必須正視和處理。
文、訪問圖片﹕布衣
插圖﹕黃煒
編輯 蔡曉彤
美術 黃煒
香港新浪新聞現已開設Facebook專頁,讓你即時掌握本地、中國、國際新聞、財經消息及天氣、交通等生活資訊,與朋友分享!快點到Facebook Like我們的專頁![按此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