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裏的兒童在父母的百般關愛下茁壯成長時,有多少人知道,還有5000多萬農村留守兒童,一年裏難以和父母見上幾面。請關注——
據全國婦聯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有近5000多萬。調查發現,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比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大幅度上升,已經引起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刻不容緩。
留守兒童普遍感到孤單
“爸媽不在身邊時,你會覺得孤獨嗎?”“感覺孤獨時,你會怎麼辦?”近日,某鎮中心小學針對留守兒童做了一次詳細的問卷調查,並希望以此了解留守兒童普遍的心理狀態。
對于“如果讓你跟爸媽說說心裏話,你最想說什麼?”的問題,答案大部分是“爸爸媽媽你們能早點回來麼?我很想你們”;對于“你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答案無一例外都和父母有關,有“和爸爸媽媽一起過生日”的,也有“和父母通電話”等等。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近九成學生表示有孤獨感,排解孤獨的辦法是經常看看爸媽的照片,或者跟爸媽通電話。還有幾個學生表示,感覺孤單時就看動畫片、打遊戲或者一個人在屋裏發呆。
著名女性研究專家孫曉梅指出,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其行為和心理都會受到影響,甚至會不懂得如何關愛他人,嚴重的可能產生被父母拋棄的抑鬱心理。
親情缺失造成心理障礙
應用心理學專家筱丹在接受採訪時說,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普遍缺少父母的關愛和有效的教育,極易產生認識上的偏離和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筱丹認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缺乏自信和心理安全感,內心封閉、情感淡漠、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合群、不善交往、抑鬱自卑等方面,有的甚至對父母充滿怨恨、逆反心理嚴重等。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大多長期由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無人監護。
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和關懷,家庭溫暖缺失使得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孩子因此變得孤僻、抑鬱,甚至有被遺棄的感覺,他們多數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又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並發展自己,所以容易導致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畸形心理。
此外,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容易在生理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產生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暢通的傾訴渠道,更需要正確的引導。但由于遠離父母,缺少與父母交流的機會,監護人又往往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心理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從而引發種種心理病症和極端行為。
筱丹指出,應該引起社會特別值得重視的是,留守兒童家庭中大多是父親外出,這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負面影響。父親和母親在家庭當中,所擔負的教育角色是不同的,家庭教育中父親的缺席,意味著教育方面會有某一方面的欠缺,而這種欠缺往往是一種硬傷。一般而言,母親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撫養、撫育和情感方面的交流,而父親對孩子更多的是側重于一種社會行為的示范上。
留守兒童渴盼五類關愛
山西省婦聯的一項有關留守兒童的調查發現,留守兒童最期待五類關愛。
這五類關愛分別是:情感交流,在徵集到的“留守兒童”書信中,“孤獨”和“思念”等字眼出現的頻率最高;道德引領,處在道德成長關鍵期的“留守兒童”,在遠離父母、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容易偏離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準則,加重或催化其身上處于萌芽狀態的一些問題;學習輔導,特別是雙親在外的“留守兒童”在書信裏或接受訪談時提到,做功課遇到“攔路虎”時,爺爺奶奶和身邊其他的人多難以提供幫助;生活照顧,多數“留守兒童”在生活方面存在困難;安全保護,撤鄉並鎮以來,不少偏遠地區的鄉村小學被撤並到中心校,路途遙遠,交通不便,孩子上學困難很大,而“留守兒童”由于父母不在身邊,祖父母年老體衰,接送就成了問題。
多方努力解決心理問題
筱丹說,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是一個大問題,既關係到人口素質問題,也關係到下一代的成長問題。因此,必須採取正確的措施加以防范。
要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首先,父母要樹立起對下一代健康成長的責任意識,多利用現代發達的通訊工具,多與孩子進行交流。多關注孩子行為習慣的養成以及心理、精神上的需要。除了盡量多爭取時間回家與孩子團聚,父母即使在外打工,也一定要及時了解子女的近況,一方面利用書信或電話定期與孩子進行交流溝通,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愛,家庭的溫暖,另一方面向老師和臨時監護人及時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等個方面的情況。家長也可適當改變外出務工方式。夫妻兩人盡量不要同時外出務工,或一方可擇近在本地務工。
同時,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應經常組織留守兒童參與文體娛樂活動,充實業余生活,多與他們溝通交流,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減少留守兒童情感上的斷層與真空。有條件的學校應成立心理咨詢機構,開設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的心理課程,專設心理教育教師,共同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留守兒童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兒童健康成長。
此外,農村基層組織或社區組織應充分利用假期或家長回家的時機,採取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與家長交流等形式,在管理機制上督促家長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教育,共同構建留守兒童的社會化教育和監護體係,起到溝通家庭、學校與孩子之間關係的橋梁作用。本報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