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背後的思維_2012年4月_科學人雜誌_科技雜誌_台灣雜誌_Yes雜誌_Yes娛樂

對日常美感的科學研究,可以解釋人們對物品外觀的偏好,以及背後的原因。撰文∕萊德(Helmut Leder)翻譯∕姚若潔

重點提要
■人們偏好大的東西勝過小的東西、圓形勝過銳角形、複雜設計勝過較簡單的設計。
■人們常認為「原型」最漂亮,包括人臉、沙發或圖案等,但這些「平均值」的例子,可能會讓行家或甚至心情正好的人覺得無趣。
■在使用某個產品一個月之後,該產品的觸感往往會變得比外觀重要。

夜裡走過住宅區,經過透出燈光的人家時,你或許會往窗戶裡瞧。看到室內陳設,你很可能會在心裡評估住宅主人的品味:這戶人家有桃花心木躺椅,搭配著線條彎曲的扶手;另一戶則有造型簡潔的皮沙發與幾幅極簡派繪畫。

每個人的審美觀似乎都很獨特,這種看法讓我們忘卻了其實人類也擁有共同的喜好。人們對各種物品會有情緒反應,而筆者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團隊以及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正企圖闡明這些情緒反應背後的模式與原則。雖然流行趨勢會影響某些設計上的決策,科學家已經找到了一些心智的基本特性,持續主宰著人們對產品的好惡傾向。現在心理學家的研究工具已經大為進步,可以解釋你為什麼會買下某些東西,然後也可以解釋在買了很久、早已失去原先的光鮮亮麗之後,為什麼你依然喜歡其中的某些東西,而其他的就得躺在垃圾堆裡。

我們的喜好不僅可以預測,也有可塑性。只要一些簡單的操作,研究人員便可以讓你在幾分鐘內改變審美判斷。這個基本想法在1960年代首次提出,當時在美國密西根大學、現已過世的心理學家札炯克(Robert B. Zejonc)提出了「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無論是沙發、車子或咖啡壺,只要你反覆觀看,對於該物品的好感就會提升。不過,最近的研究顯示,重複也會造成厭倦,於是讓我們喜歡上新的、不同的設計。我們對於某個東西的外觀有可能會大大失去興趣,即使曾經覺得那種樣子是我們的最愛。

大而圓

產品設計師一直想要知道什麼樣的視覺特性可以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或讓人轉頭而去。探求這個問題的科學家找出了許多原則,可以做為起點。舉例來說,科學家發現人們喜歡大的東西勝過小的東西,雖然沒有人確知背後的原因。相較於尖銳的形狀,人們則偏好圓滑的形狀。在一份發表於2006年的研究中,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巴爾(Moshe Bar)與內塔(Maital Neta,現任職於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提到,大多數的消費者喜歡線條圓滑的沙發和手錶,更勝於稜角分明的設計。一年後他們提出一種解釋,他們觀察到,與圓弧形比起來,角度尖銳的形狀會強烈活化腦中恐懼中心(也就是杏仁體)的神經元,或許因為刺或刀子等尖銳的東西代表著危險。

人們也會被對稱的東西吸引。中國古代的陶器與20世紀的西洋繪畫都不乏對稱的外形與圖案。我們已經知道人類比較喜歡對稱的臉,這種對稱性通常代表良好的健康狀況與生殖能力。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心理學家賈可布森(Thomas Jacobsen)與同事經過一系列的研究發現,請受試者判斷基本形狀或抽象圖案美不美時,對稱性是最強的預測變數。

還有其他因數可以強化視覺上的吸引力,例如物體的複雜度。我們通常覺得複雜的東西比簡單的東西來得漂亮,這裡複雜度的定義是構成一個影像或形狀的個別元素數量。我與心理學家堤尼歐(Pablo P. L. Tinio,目前任職於紐約市立大學皇后學院)在2009年的一份研究中,報導了對稱性與複雜性如何共同影響人們的美感判斷。我們請維也納大學心理系的16位學生評估160個黑白平面設計對他們的吸引力,這些圖形分為四類:複雜對稱、複雜不對稱、簡單對稱、簡單不對稱(見95頁上方插圖),結果與過去對於複雜性與對稱性的研究吻合,複雜對稱圖形被認為是最漂亮的;其次受歡迎的是簡單對稱圖形,顯示了在我們對於美的印象中,對稱性比複雜性更重要。這項結果同時也支援了對稱性與複雜性結合時,會比單一因數更加吸引人。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