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不僅是清華的百年校慶,也是老清華社會科學的四個學科——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和心理學建係85周年志慶之時。這四個係都是清華興辦本科教育後的第一批科係。
1926年4月8日,清華第九次教職員會議通過趙元任教授關于“本校學程以學係為單位”的提議。4月26日,清華學校評議會決定,首先在前一年已經設立的大學部設立17個係,其中11個係先行設立專修課程,其中包括社會學係、政治學係、經濟學係和教育心理學係。4月29日,教授會選舉陳達為社會學係主任,余日宣為政治學係主任,朱君毅為心理學係主任,朱彬元為經濟學係主任。
如果說老清華的這四個社會科學學科在當時是全國高校中最好的,並不為過。這些學科雖然都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清華教授們絕不是簡單拷貝,他們傾注了心血,有獨到的創建,給予了中國實驗場新的闡釋。老清華社會科學的發展,與人文學科(文、史、哲)不同,其路徑與自然科學的發展倒頗為近似。兩者都屬于實證科學,都強調研究的成果需要經過實驗的證偽或證實。
說起老清華的文科,以往,人們的印象中就是“國學研究院”和“文學院”。社會上,甚至學界,對老清華的社會科學的研究和教學力量知之甚少。比如說,當年國學院四大導師中,有三位(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其實都教過心理學。
其中有超出大學、學科、學術范圍的深刻的社會原因。
首先,從老清華的歷史上看,社會科學的若幹係分散在幾個學院,從來沒有單獨地放在一個學院。
其次,從社會科學在中國的產生、演變的歷史沿革來看,社會科學也是支離破碎的。老清華社會科學的各學科在1952年院係調整以後,更是遭到滅頂之災。因此,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發展基本上都被中斷了,恢復後的學科的發展,要想與歷史上老清華的發展接軌,也相當艱難。
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以來,社會科學逐漸在中國成為顯學。但是作為一個整體,社會科學經常同“人文”混淆。無論是官方還是普通大眾最為頻繁使用的“文科”一詞,不僅混淆了“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也混淆了“社會科學”與“應用文科”(比如商、法等)。
直到今天,在國家的學科分類中,經濟學是一個門類;政治學、社會學在法學門類中;心理學既設在教育學門類中,又設在理學門類的生物學一級學科下。這就在正式的係統內,包括學科評估、科研經費配置等方面把社會科學拆散了。
原來的工科院校變成綜合性大學或科技大學之後,紛紛成立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但是,人們通常將其簡稱為“人文學院”,產生了“只知有人文、不知有社科”的現象。
《老清華的社會科學》第一次把老清華的四個社會科學學科放在一起回顧,並嘗試著概括出老清華社會科學學科的四個共同特點。這也正是老清華的社會科學對現代中國社會科學的四大貢獻。
第一,科學的研究方法。就是運用培根以來的實驗科學或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社會現象、社會問題和社會行為。
以社會學為例,老清華社會學在建立之初,就承繼了實證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傳統,從一定意義上說,今日中國社會學學科也是繼承發展了老清華社會學的這個傳統。老清華社會學係第一任係主任陳達教授提出:“社會學是採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類社會。”他身體力行,曾建立並主持“國情普查研究所”,在中國國情數據和調查方法上的貢獻令國內外矚目。先是清華社會學係學生,後成為清華社會學係教師的費孝通,經歷多年社會調查的體驗後總結說:“通過社會調查可以如實地反映社會實際,認真地觀察人們在社會裏怎樣生活,把它具體地記錄下來。根據這些調查得來的資料,進一步分析、研究,了解人們社會生活各方面的情況和相互聯係,它們在變動中是怎樣相互影響的,然後積累可以比較的資料,去發現社會結構和社會變動的規律。這就是社會學的內容。”
老清華的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也均有科學研究方法方面的突出表現。1926~1928年清華籌備和建立心理係後,就著手于實驗室的建設,當年建立的實驗室有:普通實驗室、動物實驗室、動物飼養室、隔音室、暗室等,所使用的儀器設備,在當時也是很先進的。
老清華政治學係的師生,將舊中國的政治變亂、政局變動、國家的政治憂患,作為研究和社會改造的對象,他們很多人投身于政治改造活動中,也作出了學者獨有的方法貢獻。譬如,作為中國現代政治學奠基人之一的錢端升教授,率先運用“法律形式主義”研究方法,推動政治學研究的科學化。在1926年為清華學生所做的演講中,錢端升提出,凡是科學,應當具備兩個要素:第一,要有許多有因果關係的事實可供研究;第二,于此種事實中,須能得到通律,用以解釋相同的現象。以此為標準,錢又提出政治學的學科獨立和學術發展端賴于此,政治學“如能成為科學,則當可自成一家,在社會科學中,當可佔位置。否則恐仍不免介于哲學法律之間”。為此,清華政治學係提出:政治學向自然科學學習,運用經驗的方法研究政治事實和政治行為,從而進一步推動政治學的科學化。而在教學上,老清華政治學係所強調的方針是:“灌輸學生以政治科學之基礎知識”,“養成學生應付社會環境之學識與技能”,理論與事實並重,培養“能獨立作高深學術探討”的研究人才。
第二,國際視野和國際學術標準。老清華社會科學四個學科的教授大都曾留學美國和歐洲,他們帶回來了國際視野和國外的很多前沿研究。同時,在學術標準上,老清華社會科學從一開始就採用國際標準,對研究論文認可的標準定得很高。這也是老清華的社會科學被國際學術界認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鑒于歐美當時在社會科學研究上的領先局面,老清華的教授們為了推進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大量翻譯和介紹了歐美的社會科學著作。
當年,老清華社會科學的國際視野和國際學術標準,還表現在教授、教學、刊物以及發表論文的“國際接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老清華社會科學選拔的是當時國內外最為優秀的教授,有一大批直接從國際上聘來的著名教授。在政治學方面,1926年9月至1927年2月,聘任了時任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係第一任主任的克爾文(Edward Samuel Corwin);1929年8月,聘請芝加哥大學教授萊特(Quincy Wright)。梅貽琦任職期間,曾聘請史祿國(S. M. Shirokogoroff)為社會人類學係教授。這些外籍教授都是一時之選的優秀學者,其中克爾文教授和萊特教授後來都曾擔任美國政治學會主席以及國際政治學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