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牛心理學

     美牛再度叩關,這次老美學乖了,不再高調的教導台灣人什麼是「風險」,因為在這個不得不忍受風險的現代社會中,國家或個人勉強還能維持的自主性,至少要能自我定義風險、自主決定承擔多少風險吧。

     大家如果不健忘,大概會記得美國在台協會處長司徒文曾經說,「在台灣騎機車,比吃美牛還可怕」,當時雖然是提油救火,但確實說出一種風險心理;就如美國法學家凱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曾經列出的幾項「恐懼法則」(The Laws  of Fear),其中一項就是「可能性的忽略」,我們在判斷風險時,總是想到最壞的情況,即使這種情況發生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一旦瘦肉精美牛進入民眾的恐懼雷達,無論是一天吃一塊牛排、還是一次五百公斤才會有副作用,民眾可能都是無感的。

     口口聲聲要回歸科學數據的美國人,當然暗指這種態度是不科學的,但並不是只有台灣人才會有「可能性忽略」的問題,老美也一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九一一之後的反恐措施,對於機率其實不高的恐怖分子攻擊,美國政府的預防措施,不但是鉅額的國土安全負擔,還犧牲許多人權原則,何嘗不是恐懼法則作遂。

     美國也許不會和我們平等的談恐懼這回事,但是,當總統馬英九、閣揆陳冲終於明示或暗示,為了和韓國競爭,我們非和美國簽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不可時,卻可能又被另一項心理陷阱卡住,這是行為經濟學中很著名的「損失趨避」(Risk Aversion):我們關切目前的損失更甚於未來的收益,一般人的心理是「二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未來才會得到的好處,我們心理上通常會打折扣,因此當政府告訴人民,TIFA有多少好處,人民想到的卻可能是,從現在起吃牛肉就不安全了。

     我想,美國人絕對不敢提的是,每天喝一杯可樂,恐怕比每天吃一大塊美牛牛排,風險要高得多,這同樣也是「損失趨避」,換句話說,連風險也有不平等,熟悉的事情,風險再高,反正「愛到卡慘死」,沒藥醫了!但是對於新生的風險,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

     所以,別再暗示說,台灣人愛抽菸、喝酒、吃檳榔,都是超不健康的,現在何必對美牛這樣斤斤計較,因為這些早就進入我們的「風險清單」,或者是「罪惡感清單」,我們知道有危險,但追求危險本來就有快感,更重要的,那是我們自己渴望的危險,可不是別人硬塞給我們的!

 

  (本文原刊於三月八日中國時報我見我思專欄)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