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父親、攝政王載灃
慶祝“宣統”登基時發行的郵票
溥儀見沒見過光緒?
光緒34年10月20日,當時不過兩歲零九個月的溥儀由攝政王抱進宮內,當晚見到了慈禧,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講到了當時的情況。我曾問心理學家,這麼小的孩子,能記事嗎?人家告訴我:“不到三歲的小孩如受到意外刺激,就可能留下深刻印象。”
慈禧想抱一下溥儀,沒想到溥儀被嚇得嚎啕大哭,怎麼勸都不行。一般病重的人最怕小孩哭,認為不吉利,慈禧非常不痛快。就說:“這小孩真別扭,抱他一邊玩兒去吧。”
光緒34年10月21日晚6點33分,光緒在中南海瀛臺涵元殿突然駕崩。溥儀在光緒死前見沒見過他,史學界眾說不一。
溥儀也算是光緒的過繼子,據說溥儀接旨以後,很快便被抱去見了光緒,可溥儀對此事沒任何印象。但老太監信修明的日記裏有一個很具體的記載,溥儀向光緒請過安後,“光緒爺張開口直樂,含笑而崩”。
“信神仙”的絕活
信修明是個什麼人物呢?他是宮裏威信非常高的一位老太監,在幾個宮內當過首領,平時在宮裏一身道袍打扮,人稱“信神仙”。
據說慈禧聽到後,叫他來問話,慈禧說:大家都叫你“信神仙”,你來猜猜我左手有東西還是右手有東西?這東西是什麼?
沒想到,信修明非常坦然。孫耀庭先生曾跟我說,信修明雖然低調,但學識淵博。他知道一般人右手拿東西,慈禧肯定給調個兒了,而她拿的,一定是她腰裏拴的那塊玉墜。他裝作思考一番,才說:“老佛爺,您左手有物,是塊玉墜。”慈禧嚇了一跳。
從那以後,信修明在宮中無人不知,他非常勤奮,每天記日記,解放前後出版社找過信修明,想出版他的日記,信老爺子說行啊,但一個字不能改,這事最終沒成。
孫耀庭老先生曾經跟信修明借過日記,但很快被要回去了,孫先生稱其“真實可信”。
以訛傳訛的“快完了”
光緒和慈禧死後一個月,1908年12月2日,溥儀正式登基。按清朝規矩,在太和殿舉行登基典禮,此前還有一道小儀式,先在中和殿接受侍衛大臣朝拜,之後抬往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在接受朝賀的時候,侍衛大臣不能站在正中間,而是位列兩旁。
登基大典正式舉行時,溥儀又是放聲大哭。在《我的前半生》中,溥儀說他是被奏樂聲嚇哭的,但《我的前半生》(全本)中又否認是被奏樂嚇哭,說“國喪期,丹陛大樂只設而不奏”。
溥儀當時才兩歲零十個月,這麼細微的情節怎麼都能記清楚呢?1956年,香港記者潘際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採訪了溥儀,也問了這個問題,當時溥儀的回答是:“我確實是被奏樂聲嚇哭的。”
攝政王載灃忙勸溥儀說:“別哭了,別哭了,快完了,快完了。”這話眾所周知,《我的前半生》中也這麼寫的。但幾年前我採訪溥儀的二妹韞龢的時候,她說她的父親從來就不承認說過這話,而且提起來就一肚子氣。溥儀的父親說,他當時明明哄溥儀說的是“快好了,快好了”。怎麼成了“快完了”呢?
宮內亂鼓掌要砍頭
慈禧出殯時,溥儀又發生了第三次大哭。
在清朝,民間與皇宮出殯前都有個規矩,就是起殯時,有人“啪”地摔盆,大夥兒就要嚎喪,宮內文詞好聽點,叫“舉哀”。
一次我去孫耀庭先生那兒聊天,看見電視裏大夥兒鼓掌的鏡頭,孫老先生說,這要擱清朝得掉腦袋。在宮裏,巴掌可是拍不得的,因為習慣跟現在截然相反,現在鼓掌表示高興,那時只有皇上、皇後這類大人物死才能鼓掌,這一鼓掌,就說明要舉哀了。
慈禧出殯時,一般是由總管的大臣來起號,“舉哀”這麼一喊,然後“啪啪啪”三聲巴掌一響,送殯的文武百官就一起哭出聲來。沒想到,溥儀也大哭起來,是給嚇哭的。外面人評論說溥儀天生膽兒小,孫耀庭先生也這麼說。
努爾哈赤與祖宗桿子
清朝皇帝最重要的一個事就是祭祀。宮外天壇、地壇等祭祀就不說了,單說宮裏鮮為人知的祭祀。
1995年,我陪孫耀庭先生重遊故宮,走到三大殿時,看到一個大石墩,中間有個大窟窿眼,一個小孩腳踹在石墩上。老太監跟我說:這要擱前清,腦袋就掉了。
這石頭墩子故事大了,是清朝的祖宗桿子,又叫巴拉桿子。孫耀庭說,他曾親眼見一個剛進府的小太監從巴拉桿子影兒上踩過去了,結果挨了板子。
老太監說,當年努爾哈赤一次兵敗,無路可走,看見一個草垛,就藏了進去,追兵到時,正要搜草堆,剛巧一只烏鴉落在上面,一個當官的說:別搜了,烏鴉底下肯定沒人。努爾哈赤躲過一劫,為報答救命之恩,下令在宮內和各王府必須用石頭墩子豎起一個高桿來,桿上綁個盒兒,裏面放肉喂烏鴉。
剛開始,我以為是傳說,後來載濤夫人跟我說:這個何止是傳說呀,濤七爺生前寫過文史資料,我給你找找看。果然,後來找到了這個資料,記載非常清楚。宮內和各王府必須豎祖宗桿子,且有明文規定,必須豎在王府東南角,或神殿東南角,桿子必須兩丈長,頂兒必須是尖的。盒兒也有規定,用錫包著木頭。此外,長桿不準涂任何的漆。(賈英華)
陳輝/整理
賈英華
著名晚清研究學者,代表作品有《末代皇帝的後半生》、《末代皇弟溥傑》等。本文圖片由賈英華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