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1月29日出版的美國《紐約時報》印刷版撰文稱,為了讓搜索引擎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真實交流方式,並全面解讀不同詞彙的真實含義,Facebook聘請了語言學家和心理學家幫助其共同打造社交搜索工具,將各種人際交流技巧逐一“傳授”給這個社交搜索工具。
以下為文章全文:
理解交流方式
Facebook做的是人類行為的生意。
他的成功基礎是了解人們的“連線”方式:他們如何展示自我,他們留存了哪些記憶,他們信任哪些人。現在,他們還將探究人們如何查詢信息。
Facebook本月推出了一款搜索工具,幫助用戶尋找各種問題的答案。但在此之前,他們卻組建了一個“大雜燴”式的團隊,對用戶在網上搜索哪些信息以及如何搜索展開了研究。
這個團隊包括兩名語言學家、一名心理學博士和多名統計學家,外加為數多的程序員。他們的使命充滿野心又異常清晰:向Facebook的電腦傳授與人溝通的技巧。
25歲的凱瑟琳·海姆斯(Kathryn Hymes)2011年末離開了斯坦福的碩士項目,加盟了該團隊。她說,團隊目標是創造“自然而直觀的語言”。去年3月,艾米·坎貝爾(Amy Campbell)也加入進來,她擁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語言學博士學位。
團隊組建之初,Facebook的搜索引擎基本沒有什麼效果。按照海姆斯的說法,它只能理解“機器語言”,無法明白人與人之間真正的交流方式。他們必須教會機器如何理解問題的基本元素,這有點像教小學生學習句子成分。因此,所有代碼都必須調整。
39歲的勞倫·程(Loren Cheng)領導該項目的自然語言處理小組。他表示,搜索引擎必鬚根據用戶需求做出調整,很多用戶都對Facebook寄予厚望。“以前,你必須要按照電腦的規則使用電腦。”他說,“但現在,應該按照用戶的意願來設計。”
不斷改進完善
這項研究的核心部分是在Facebook總部的一間實驗室中完成。團隊成員們躲在單向玻璃后面觀察用戶使用不同版本的搜索引擎,然后將自己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到筆記本上。工程師偶爾會急地扯下自己的頭髮。
他們查了字典、報紙和議會章程,試圖在浩如煙海的提問方式中找到共同的要領。隨后,他們開發出一種算法來理解提問者的意圖。與所有品的開發過程一樣,他們不斷測試,不斷修改,不斷研究不同種類的用戶作何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