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宗教人士更不容易被同情心驅動

       很多的教會講壇在宣佈“愛你的鄰舍”這樣的資訊。但最近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宗教人士比無神論者、不可知論者和較不虔誠者更不容易被同情心驅動。

Like us on Facebook

Follow us on LinkedIn

     根據在7月雜誌上發表的“社會心理和人格科學問題”的研究結果稱,從三個實驗中,社會學家發現同情心會促使相對不虔誠的人變得更加慷慨。而對虔誠的人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同情心與慷慨沒有關係。

     這項結果挑戰了關於慷慨和慈善行為的一個普遍的假設,即人們普遍認為慷慨和慈善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同情心所驅動的。但是在這項研究中,相對不虔誠的人,同情心和慷慨的關係反而更加明顯。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社會心理學家、該項研究的合作者Robb Willer說:“總的來說,我們發現相對不虔誠的人,對另一個人的情感常常會影響他們是否會幫助那個人。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越虔誠的人的慷慨更少地基於情感上,而更多地基於其它的因素,如教條、群體的認同或名譽上。”

     在這項研究中,同情心被定義為是當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促使他們產生想要幫助的心的一種感情,通常是有個人風險的或有個人代價的。

     這項研究在探索宗教信仰、同情心和慷慨的關係,但是它沒有考慮高度信教群體更不容易被同情心驅動的原因。然而,研究人員猜測,可能宗教人士相對其他人會更多地被道德責任感所引導。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生、該項研究的首席作者蘿拉Saslow說,我們假設宗教信仰會改變同情心對他的慷慨行為的影響。

     現加州大學三藩市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後學者Saslow說,她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靈感,來自於他的一個無私的不信教的朋友。那個朋友在海地地震災難後,看到一個關於一名婦女從廢墟中被救出來的震撼人心的視頻,她感到哀慟,因此為海地救災工作作了捐贈。這不是一種理性上的認識。

      Saslow說,“我很感興趣發現這樣的經歷——一個無神論者被很深地感動,想要給陌生人幫助——在三個大的系統性的研究中重現。”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從2004年全國超過1300名成年人的調查資料。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同意“當我看到一些人被欺壓時,我想要保護他們”這個陳述的人,更傾向于向陌生人做善舉,如借出自己的物品或在一個擁擠的巴士或火車上讓座。

      當他們調查同情心如何激發參與者做慈善活動時,如給一個無家可歸的人、非信徒和不虔誠者捐錢或食物,研究發現:雖然同情心與宗教人士和非宗教人士都有關係,這種關係在非宗教人士身上更為顯著。

      在第二項研究中,給101位美國成年人觀看了兩個簡短視頻中的一個,一個中立的視頻或一個非常令人悲痛的描述被貧窮折磨的兒童形象的視頻。接著,他們每個人給定10塊“實驗美元”,並指示把任意數額的錢直接給陌生人。結果顯示,宗教信仰最不虔誠的參與者被這個視頻激發,給了陌生人更多的錢。

      “同情心誘導的視頻對他們的慷慨度有很大的影響,”WIller說,“但它並沒有顯著改變更加宗教性的參與者的慷慨度。”

      在最後一個實驗中,超過200位的大學生被要求報告他們在那個時刻的同情程度。然後他們玩“經濟信任遊戲”,在遊戲中,他們被給予錢要與陌生人分享或不分享。在一圈中,他們被告知另一個玩遊戲的人把他們的一部分錢給了他們,然後他們可以自由地從已得的兩倍數額的錢中返還一定數額的錢。

     在這個研究中,那些越不虔誠但是在暫時性的同情心方面高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與陌生人分享他們的所得。

     Wiler說,“總之,這項研究顯示,雖然越不虔誠的人是在美國更不被信任的人,但是當他們感到同情時,他們卻會比更虔誠的人更願意幫助他們的同胞。”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view the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blog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