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稱經常打罵會增加孩子成年後患癌風險

  掌摑或侮辱孩子可能增加其患癌風險?近日,一則來自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消息被各大論壇頻頻轉發,這則報道援引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院科學家的研究表示:掌摑或侮辱孩子可能增加他們患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在中國,家長打孩子仿佛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南京一則有140位媽媽參與討論的帖子顯示,111位家長明確表示:打過或者支援適當打打孩子,佔比將近八成。南京一位親子教育專家表示,打罵教育即使沒導致孩子患癌症,也致使其長大後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最新研究

  兒時常遭毆打,患癌風險增加70%以上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心理學院科學家的這項研究新發現,刊載于本月13日的澳大利亞《每日電訊報》上。近日,這則消息在中國的各大論壇裏被頻頻轉發,中國的家長們吃驚于打罵孩子竟然有這麼大的危害。

  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研究人員對沙特40歲到60歲的癌症和心臟病患者調查顯示:‘頻繁毆打(每月一次以上)和侮辱與心臟病、癌症以及哮喘危險大幅增加有關。’在沙特,毆打和侮辱孩子是常見的教育方式。”

  研究顯示,與健康人群相比較,那些兒時遭毆打的人患癌症的風險增加70%以上,患心臟病風險增加30%。研究人員推測,患病危險增加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造成壓力所致。

  記者調查

  近八成父母打過孩子或支援打孩子

  事實上,不僅是在沙特,即使在當下中國,打孩子等粗暴的教育方式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在中國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就有“不打不成器”一說,而在年輕一代的父母中,即使受到了新的教育觀念的影響,但在他們教育孩子的方法中,“打”也是作為一種常見的懲罰手段。

  南京媽媽“黑色的太陽花”在南京一著名的親子教育論壇裏發帖,標題便是:“你們打孩子麼?中午揍了豆豆一頓”,帖子裏透露著她當時打孩子時的挫敗感。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位媽媽的困惑也是大家的困惑,她的這篇帖子被數千人點擊,140位媽媽留言參與討論。

  記者統計發現,在這140位媽媽中,有111位媽媽表示,“打過孩子”或者支援“可以適當打打”。“我也打過,但基本都是實在不聽話的時候很氣憤,但原則是不打頭不打臉。”“ddclock”媽媽坦承。“market”媽媽則表示:“小的時候不捨得打。現在大了,因為動作慢慢的沒有改觀,會打!”

  但看得出,這些打過孩子的媽媽們基本都清楚“打孩子”行為對孩子意味著什麼。網名為“剛剛開竅的我”說出了很多媽媽的心聲——“經常氣得我受不了,打打打;打完跟你(發帖的那位媽媽)一樣,悔悔悔。”

  一位媽媽的傾訴

  玩鬧中差點悶死3歲堂弟,6歲兒子被痛打

  家住南京鼓樓區的王女士深知打孩子的危害。此前,這位媽媽便因發生在自己兒子身上的一件事情而發帖,呼籲媽媽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要毆打自己的孩子。

  今年8月上旬的一天,王女士6歲的兒子睿睿在爺爺奶奶家玩,爺爺奶奶和叔叔住在一起,小堂弟只有3歲多。兩個小男孩見面,家裏一下子熱鬧非凡。兩人“滿屋子跑,上躥下跳,上床了更是蹦跳得厲害,抓到什麼扔什麼,你追我趕。”

  打鬧過程中,弟弟不小心一下子摔倒,被哥哥壓在了身下。“兩人手上的毛巾、枕頭、床單等物品一股腦兒地掉到弟弟身上,哥哥正在興奮中,開心地咯咯笑,弟弟開始大喊救命,大人們在邊上看電視的看電視,上網的上網,沒一個人理會。”

  直至弟弟的聲音漸漸變小,弟弟的父母覺察到了不對勁,這才急忙衝了進去。“只看到弟弟的小腳丫在外面,基本不動了,頭部被床上用品包裹在裏面,哥哥壓在這些床上用品上面,玩得正開心呢。”

  兩個奔過來的大人急忙拎起哥哥甩到邊上,救出了弟弟,此時,弟弟呼吸已微弱,小臉因為缺氧有點發紫。萬幸的是,不久弟弟被救過來了,悲劇並沒有真的發生。而作為肇事者,睿睿被叔叔痛打了一頓,而之後兩個孩子一見面,大人們幾乎都會提及那次可怕的經歷。

  兒子性情變化,再做錯事不敢告訴家長

  王女士表示,她並不認為做錯事的孩子不應該教育,只是覺得簡單的、很是粗暴的一頓暴揍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倒會給孩子帶來額外的傷害。

  王女士介紹,每次去超市,睿睿都喜歡把爸爸的車鑰匙搶過來玩。發生和堂弟的那起事件之後,睿睿一次和爸爸媽媽去宜家,小男孩也搶了爸爸的車鑰匙,但是爸爸趁睿睿不注意,又悄悄把車鑰匙從孩子屁股兜裏扒了出來。走到超市自動扶梯上時,小男孩發現車鑰匙不見了。

  睿睿有些著急,他不停的摸屁股兜,一邊神情緊張的不時扭過頭。媽媽就問孩子怎麼了,睿睿回頭躲過媽媽的眼神:“沒什麼”。但沒隔多久,小男孩又開始摸他的屁股兜。王女士說孩子一直很陽光,以前做錯了什麼事,都會告訴家長,但這次睿睿一直瞞著,不敢告訴媽媽鑰匙丟了。

  而之前,睿睿每個星期特別喜歡去爺爺奶奶家,但最近幾次得知爸媽要把自己送到爺爺奶奶家後,小傢夥不是很情願的樣子。一次小男孩甚至央求媽媽:“我們能不能不去爺爺奶奶家?”王女士認為,就是因為遭遇這頓“暴打”,加之被叔叔罵為“怪小孩”的經歷,讓睿睿產生了心理陰影,性情和行為也因之發生改變。

  親子教育專家說法

  粗暴教育確實會增加孩子心理疾病風險

  多年研究幼童教育的南京親子教育專家姚國忠昨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表示,打罵孩子即使未必像英國科學家研究的那般,可能增加他們患癌症和心臟病的風險,但有一點心理學界是公認的,就是家長粗暴的教育方式(包括打罵在內),將致使孩子長大後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姚國忠介紹,在他日常的諮詢中,有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曾經打過孩子。事實上,很多家長估計自身都沒注意,現在他們對待孩子的那一套跟當年其父母教育他的那一套非常像。這是源於人的行為模式基本在6歲以前就開始形成,而在那段時期孩子主要模倣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而在上一輩父母中,所信奉的教育哲學還是比較簡單的,並不認為打罵有什麼不好,正所謂“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俗語。

  這套哲學被現在大多數父母“沿襲”下來,這也是大多數父母都有打罵孩子經歷的原因。

  姚國忠認為,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父母應該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接納他(她)的情緒和行為,這樣就會帶來親子關係的提升,而親子關係的提升讓孩子進而會理解父母的行為,親子關係便走上良性迴圈的軌道。很多家長問,究竟能不能(象徵性的)打孩子?姚國忠的回答是:“對孩子老是說‘不’,孩子也會對你說‘不’!”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