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哆唻咪”為靈魂打開一扇窗

  

    核心提示

  ●欣賞音樂不一定非要聽出是哪些場景、思想、故事,也不必用那些文學化的、美術化的內容去解說。

  ●音樂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幫助人們改善生活質量,比如精神減壓。音樂是人類靈魂的避難所。

  ●國民感性素質的基礎作用不可小覷,而感性素質的培養是要通過藝術教育來實現。

  壇主小傳

  周海宏,漢族,出生于遼寧沈陽。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學研究所處長、專職研究員。主要從事音樂心理學、音樂美學教學與研究工作。坊間也稱他為當前中國音樂心理學研究第一人。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俞伯牙的人,琴彈得特別好。有一天,他在彈琴的時候來了一個砍柴人——鐘子期。聽到俞伯牙彈琴,鐘子期張嘴就說:“善哉乎鼓琴,巍巍乎泰山”。俞伯牙非常驚訝,因為他就是想表達高山的,一下子就給人聽出來了。于是,俞伯牙再來一段表現流水,鐘子期一聽又說了:“善哉乎鼓琴,湯湯乎流水”。于是兩個人成了好友。可是鐘子期沒多久就死了。自此,不管俞伯牙彈什麼,別人全都聽不出來。俞伯牙傷心到了極點,把琴給摔了,發誓終身不再演奏。“既然沒人能夠聽懂我的音樂,我還為誰彈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難覓的佳話。這個故事後來演變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語,也產生了“知音”一詞,可謂婦孺皆知。

  故事講的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現在,人類文明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聽不懂音樂的事好像一點都沒有變化。

  音樂盡情欣賞何需“懂”

  兩千多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兩千多年後的現代人也聽不懂他的音樂,不管是普通人還是專業人士。這不是因為聽眾的欣賞水平差,缺少音樂細胞,而是因為音樂不能直接轉達視覺性、語音性的內容。

  其實,那些音樂愛好者在聽音樂的時候,才不管什麼懂不懂呢,簡單來說,就是“較少依賴于內容解說”。大多數人聽嚴肅音樂,比如貝多芬的交響樂,什麼也聽不出來。我們這幫搞音樂的,剛開始聽的時候也跟大家一樣,但是,我們接著往下聽——這就是區別。

  欣賞音樂,不一定非要聽出是哪些場景、思想、故事,沒有必要非要用那些文學化的、美術化的內容去解說。舉一個例子,莫扎特的單簧管協奏曲也是嚴肅音樂,高深難懂。同樣還是這個作品,把它放到一張輕音樂的唱片裏,聽起來就變得優美、悅耳、舒服,就能聽得下去。為什麼呢?到底是什麼把那麼多人擋在了音樂藝術大門之外?我認為,除了歷史原因外,還有更直接的原因——多年來,我們國家進行的音樂普及工作,基本上都是以樂曲解說為核心。于是,“嚴肅音樂和通俗音樂不一樣,它是有深刻思想內涵的,要想欣賞它,就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時代背景、作者生平、創造背景,等等”,這種誤區就形成了。解鈴還需係鈴人,今天我提出一個口號,叫“音樂何需懂!”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打開耳朵,別管懂不懂,只管欣賞音樂之美。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