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寵溺誕生「啃老族」

本報記者張文慈報道

青少年輔導員指出,本地華人社區以前多處理子女晚歸,現在多處理宅男宅女或「啃老族」等問題,估計同電腦世代及父母寵溺有關。
溫市心理學家斯溫(Derek Swain)指出,我們感覺生活在一個應得的權利時代。他說:「青年認為他們應該有一個良好的生活,但他們沒有付出努力,這主要是由於家長造成。」
斯溫說,有父母不給孩子太多責任。他覺得,重要的是給孩子任務,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不做家務就不給零用錢。斯溫表示﹕「如果你是溺愛一個成年人,他們不會學習,不會負責任。」
中僑互助會家庭及青少年輔導員陳士弘則認為,1990年他剛到中僑工作時,多半處理青少年曠課或晚歸。10年之後,愈來愈多處理宅男問題,他們多半沉迷電腦遊戲,往往讀書多年,卻拿不到學位。當然除了有宅男,也有宅女,但宅男較常見,比例是5比1。
加拿大華人情緒健康協會行政總監陳雅莉表示,其實中國父母過度寵溺孩子,不僅鼓勵啃老,成年後還住在一起,更容易造成兩代衝突,甚至造成家庭糾紛,嚴重影響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
她指,「啃老族」的誕生,多半是因為兒時父母過於溺愛的行為而導致的。「啃老族」多半從小依賴父母習慣了,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會上獨立自理的能力,而且也養成了懶惰和只接受別人的勞動果實的習慣,因而長大了還只會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
陳雅莉表示,該協會1995年創辦以來,曾協助多個有「啃老族」家庭,不少啃老青年由於父母及就業壓力,甚至需服用抗憂鬱、或抗焦慮藥品,就算交友婚姻,也往往是悲劇收場。
她分析,「啃老族」除了家庭溺愛型外,還有包括追求夢想型、喪失自信型、自閉型等。家長應自教育下手,避免子女成為啃老一族。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