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人員盡力搶救,陳詠詩這邊也不怠慢,災難輔導組(DPST)即晚啟動,將傷者資料向總局匯報,心理學家同時施行「心理急救」,穩定傷者及家屬情緒。「那晚由深夜至凌晨三點,我都在處理同一個案。」她同時四處「收料」,了解成人及兒童傷者人數與住院數目等,篩查誰要優先處理。
當晚醫管局醫務社工王艷虹亦於另一醫院候命,她的團隊與陳詠詩的任務相若。「現場太多人,難靠目測找出誰需要社工援助,護士會幫手轉介過來。」究竟心理學家和醫務社工要做甚麼?原來不一定是心理輔導,只要能為有需要者提供任何幫助,實踐心理社區關懷(Psycho Social Care)便很足夠。「輕傷傷者的手機在意外中入水,無法致電家人報平安,我們便借出手機……」
醫生人性化講噩耗
最難一關卻是牽涉生死。搶救多時,傷者仍然不治,醫生如何向家屬啟齒?「現在醫生已可用人性化的語調及詞匯向家屬講出噩耗,也不會講完就走……。」王艷虹說,事前要與醫生配合,萬事俱備才將這哀傷信息帶出。
「對不起,我們已盡力。」醫生拋下這話便離去,留下家屬呼天搶地——這不過是電視劇橋段,現實絕非如此。王艷虹記得在多年前一次災難事故中,有名男死者的兄姊與親戚在醫院爭論應否通知年邁父母。最後他們決定讓父母前來,齊人後醫生再宣布一次死訊。「醫生很忙,大可拒絕再講一次。」可是,有些話必須由醫生講出,別人無法越俎代庖。後來王艷虹與那對父母聯絡,該父親說能見幼子遺容當然是好,這便是醫生與社工為生者提供的最大慰藉。
陳詠詩說,就算是見慣生死的醫護人員,面對災難事故也會動容。「當務之急是救人……但萬一醫護人員自己也情緒不穩……可由其他同事補上。」為保障病人私隱,醫護人員不能隨便向他人透露心事,「一同經歷『生死』的同事,便能了解箇中情緒,所以團隊精神很重要。家人支持也不能少。」
醫管局總部臨牀心理服務「心靈綠洲」臨牀心理學家譚韻茵表示,醫護人員可因喪親家屬的反應、災難死傷者太多或未能救回傷者等引起急性壓力,不過局方一向有為員工舉辦講座,教授正向心理學,提升抗逆力,同時設立「心靈綠洲」,照顧員工心靈。
醫護人員見慣生死,不等於鐵石心腸,下班後他們仍會為生命的離開而難過。
由港台電視部與醫管局聯合製作電視節目《醫護人生》第一集 「活在當下」,將於9月24日(星期三)晚上7時,於港台電視31及無電視翡翠台播映;港台網站tv.rthk.hk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視像直播及提供節目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