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學家建議,腹中空空時最好不要買食品,容易衝動購物。法國心理學家一項研究或許可以解釋衝動原因:饑餓者對與食物相關的單詞更敏感,看得更清楚。
饑飽對比
心理學界數十年前就知道,大腦內部進程影響感覺,譬如貧困兒童覺得硬幣比實際尺寸大,饑餓者覺得食物圖片更搶眼。法國索菲婭‧安蒂波利斯尼斯大學心理學家雷米‧拉德爾希望確定這一現象的來龍去脈,即這種感覺是在大腦接收到眼睛所傳輸的信號以後立即產生還是大腦對信號作高級處理後產生。
拉德爾徵募並測試42名身高體重指數(BMI)正常的大學生。他要求志願者早飯後不能進食,中午到達實驗室,隨後告知測試推遲,要求一半志願者等待10分鐘,另一半先去吃午飯,用餐時間為一小時。測試時,一半學生處于饑餓狀態,一半剛剛吃完飯。
研究人員要求志願者注意電腦屏幕上逐個顯現的單詞,總共80個,每個單詞顯示300分之一秒,剛夠人眼看見大概,卻無法完全看清。
食物搶眼
每個單詞出現後,研究人員讓志願者從兩個拼寫相似的單詞中選出剛看到的詞,一個是食物,如法文“蛋糕”(gateau),另一個屬于其他類別,如“船”(bateau),再詢問這一單詞的明亮度。
研究人員在美國心理學會《心理學》雜志發表的論文中寫道,面臨諸如“蛋糕”與“船”之類選擇時,饑餓者普遍選擇與食物相關的單詞,認為這一單詞更明亮。
總體而言,饑餓學生辨認與食物相關單詞的正確率比飽腹學生高得多。這類單詞大約有20個。
屬于本能
單詞在屏幕上顯示的時間太短,以致志願者無法完全看清,意味著差異出現在感覺過程中。
英國《每日郵報》5日援引拉德爾的話報道,結果顯示,饑餓學生在大腦對眼睛傳輸的信息作更高層次處理前,已經運用本能感知,選擇關注“食物”。
“人們能夠感覺自己需要什麼或者想要什麼,大腦確實能夠為我們的動機和需要服務,”拉德爾說,“人體內有某樣東西挑選世界上的信息,讓生活變得更輕松。”(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