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主義者為何常能“夢想成真”?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心理學家指出,對某件事持積極看法真的有可能令夢想成真。

  僅僅期待好事發生,可以增強隱藏在大腦中的流程,推動你向目標邁進。想像一個幸福的結局,可以在腦海中植入“暗示”,這與催眠師的方式類似。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道,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的兩名心理學家說:“一旦我們預期會發生特定的結果,我們接下來的思想和行為實際上將有助於實現這一成果。”

  顯然,這並不能像變魔術--羊,但研究人員說,暗示的影響力比人們想像的強大得多,可以改變人們的行為乃至結果。

  如果一個害羞的人期待一杯酒能幫助他在雞尾酒會上放鬆,他很可能整晚都會覺得不那麼拘束。接觸更多的人,參與更多的對話。

  研究人員稱,儘管他可能會將一切歸功於那杯酒,但發揮主要作用的卻是他對酒給他帶來感覺的期待。

  新西蘭維多利亞大學心理學家瑪麗安娜.加裡和羅伯特.邁克爾與哈佛大學的歐文.基爾希一起研究暗示的影響。

  加裡博士說:“我們意識到,與許多人原本以為的相比,暗示的影響更為廣泛且往往更令人驚訝。”

  許多研究都表明,刻意的暗示能夠影響人們完成任務的方式,更喜歡的產品,甚至包括他們對藥物的反應——這被稱作安慰劑效應。

  加裡說,這其中的原因在於我們的“反應預期”,也就是我們預期我們在各種情況下會如何反應。這種期待導致自動的反應,這可能會帶來我們一直期待的結果。

  加裡說,非刻意暗示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她說:“僅僅觀察人或以其他方式令他們感到特別,都可以形成暗示。”

  但是這可能帶來麻煩,“因為儘管我們可能會將療效歸功於新的藥物或療法,但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才是實際上發揮影響的主體”。 

  研究小組說,無意的暗示對學術研究有重要的影響。

  加裡說:“在科學界,我們需要注意及控制我們與研究對象溝通時造成的暗示。最近的研究表明,心理學一些最有趣的發現至少在某種程度上是在暗示和預期的驅動下得來的。”她說:“例如,科學家了解實驗假設是什麼,可能會在無意中引導實驗對象進入催眠效應,其原因可能與實驗本身毫無關係。”。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