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盛-希望政治_社會信任感指標

     總統大選辯論,三候選人都提到建構台灣「希望」感。精神分析家艾力克森指出,人類心理社會任務發展重要的第一階段,稱為「基本信任」對應「不信任」。該階段發展的正向結果是感受內在美好、樂觀、信任自己與他人,亦即發展出一種「希望」的質素。希望的反面,不是無望,而是不信任。台灣從經濟、司法、兩岸、文化到政治,組織型信任的失落重建,是構築希望的基礎。

     但信任不是脫口秀擔保,而是需要創造積極幸福的情緒,當民眾幸福感受低,再多的冰冷數字也難以引發共鳴。過去倡議「為了明天的成功,得犧牲今日的幸福」的時代已經過去。正向心理學研究發現,「欲得成功,必先幸福」,感覺自己幸福的人,會比一般人產生更積極的態度與樂觀的情緒,進而轉化成功的巨大能量,遭遇困境得以啟動實用智慧與堅決毅力,克服危機。

     研究也發現,當企業CEO越覺得幸福,底下員工越是覺得工作環境良好,因而提昇其工作質量。只是,未來領導人如果無法敞開心胸相互信任,彼此敵意與攻訐,然後只是訴求遠方希望目標,而無法創造幸福環境,再多的美言保證,就像是對著快要餓死的人提供一套美食菜單一樣,美言不信,只是更加深其受苦的折磨。

     從心理學看,希望具備「二重概念」,即「希望作為一種名詞」與「希望作為一種動詞」。前者主要是指希望建構在未來情境,個體被動地限制在不確定感領域。後者是個體作為「我希望」的能動性,不但對未來充滿正向和無限可能性,會以心理、道德和人際的關懷建構自身,更能關注生涯規劃。而其希望的動詞化,在於幸福感的加成效應。

     然而,情緒修辭與避難政治關係,正可解釋「無感復甦」現象。當人們面臨苦痛困境,會把自己的生命經驗推向更近鄰內在深層閾限,那是遠離動詞希望的邊界。我們可以快速進行情緒分類,如悲傷、幸福或歉疚,但那只是一種希望的「道德經濟學」意味,把複雜的情緒政治分配到一個合理領域,只是為了指標評量的方便,這也是為何民眾難以感受到「馬上好」的整體氣候。政治上的表演,只是讓民眾感受到不信任希望氛圍的反覆發作而已。

     因此,希望有時會流於個人式英雄主義,僅以有限案例顯示希望敘事,希望只是作為一種道德救贖。高階的昇華希望感,其實無異於一種浪漫情懷,忽略社會邊緣人口的信任絕望是在混沌中、沈默中或靜音中。寫出《基度山恩仇記》的大仲馬曾說:人類一切智慧的結晶,就濃縮在「等待」與「希望」。希望是一種社會屬性與權力分佈,社會信任感的指向,更是等待希望近鄰的關鍵。(作者為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