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微閱讀”,更需“宏閱讀”

  “五四”青年節前夕,由團市委發起的“唱響青春——2012上海青年文化風尚季”讀書活動正式啟動。就當代青年該如何思考“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為何讀書”這三個問題,《解放周末》專訪了上海市作協副主席、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紀人。

  解放周末:今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前夕,我國發布了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2011年我國人均閱讀圖書、報紙和期刊分別為4.35本、100.7期、6.67期,綜合閱讀率為77.6%,比上一年增長0.5個百分點。對于當前大眾、尤其是年輕人的閱讀狀況,您怎麼看?

  王紀人:現在人們的閱讀特點,一是真正有價值的閱讀量少了;二是“淺閱讀”、“快閱讀”、“微閱讀”較多,佔據了大量的閱讀時間。

  解放周末:這種“短平快”式的閱讀和現在科技發展、移動閱讀終端使用廣泛密切相關。

  王紀人:我並不排斥用手機、電子閱讀器來看書,這只是閱讀的載體問題。但這種閱讀多是“粗閱讀”,而不是“精閱讀”、“細閱讀”。理想的閱讀應該是交叉進行的:在“淺閱讀”以外,還要有“深閱讀”;在“快閱讀”之後,還要有“慢閱讀”;在“微閱讀”之余,更要有“宏閱讀”。如果只有“淺閱讀”、“快閱讀”、“微閱讀”,那這些閱讀在生命中留不下任何痕跡,套用一句流行語——“神馬都是浮雲”。

  解放周末:一方面,閱讀模式需要調整;一方面,閱讀量應該擴大。

  王紀人:這就牽涉到“讀什麼書”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我覺得,經典著作一定要看,不讀不行。這當然是因為經典凝聚了人類最優秀的文化,在每個歷史時代都可以從中有新的發現和闡釋。因此必須要深入閱讀,反復品味。

  解放周末:但現代人生活節奏快,閱讀經典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因此不少人選擇了捷徑——“某某讀經典,我們讀某某”。

  王紀人:為了更深刻地了解經典的內涵,閱讀一些導讀、解讀性書籍還是有必要的。但現在有一些經典普及書,為了吸引眼球,不惜嘩眾取寵、斷章取義,或無厘頭地惡搞,包括一些歷史史實被歪曲的例子並不少見。所以我們還是提倡盡可能地閱讀原典。

  解放周末:相對經典而言,暢銷書更受青年人喜愛,大家一窩蜂地閱讀,爭先恐後地討論,沒看過的就似乎顯得很無知。

  王紀人:暢銷書可能吸引眼球,但未必有益大腦。我不否認,暢銷書中有一些是好作品,但也有一部分是炒作出來的,其實是速朽之作。論文化內涵、厚重程度,絕大多數無法與經典作品相比。所以,在偶像化、時尚化閱讀潮流中,青年人不能趨時迎合,一味跟著銷售排行榜走,而是要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有自己的眼光和見解,多一些獨立思考。

  解放周末:如何判斷一本書是不是一本好書?

  王紀人:區分其實很簡單:一本好書對閱讀者的影響,是促人求真、向善、審美。我們應該多看看這樣的作品。有一段時間“厚黑學”十分流行,“成功學”至今不衰,而一些極盡誇張地展現家庭糾紛、勾心鬥角的文學、影視作品,現在銷售量、收視率都不低。這類作品滿足了觀眾的窺私欲和一夜暴富心理,但缺乏意義。真正的好書對人生觀、價值觀、理想、道德、信仰都有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解放周末:不少大學近期也發布了圖書館借閱排行榜。文科類院校排名靠前的多是經典、專業類圖書,而在理工科大學,不少玄幻小說、武俠小說廣受學生喜愛,引起了一些人士的憂慮。

  王紀人:這是因為大學生有課業壓力,文科學子借閱的圖書和專業有關。而理科學生課業壓力可能很重,于是在課外閱讀中尋求消遣。其實,作為一個新世紀公民,除了專業閱讀、消遣閱讀以外,無論什麼專業的人,都應該讀一些歷史、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學藝術方面的書籍。涉獵廣泛,視野擴大,對本身的專業研究和人格建構也大有益處。

  就我的親身經歷而言,我的專業是美學、文藝理論。二十多年前,接觸到德國符號哲學家恩斯特‧卡西爾的《人論》,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過去我所接觸到的“人”的定義都比較陳舊,而卡西爾提出來的“人是符號的動物”的論斷令我豁然開朗。另外,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茨的《文化的解釋》,通過田野考察和深描進行解釋學的文化分析,也令人難忘。更早接觸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和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等,也對我產生了很大影響。

  解放周末:明確了“讀什麼書”的問題後,又遇到了一個難題——大學生總覺得時間不夠,沒時間怎麼讀?

  王紀人:在我國,讀書往往和考試挂上等號。讀書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了升學,升學是為了就業。因此,與考試、升學、就業無關的課外書都是閒書,都是“不務正業”,都是影響學習。哪怕是再好的書,老師、家長都不提倡、不鼓勵讀。

  就我的理解,青少年理想的閱讀路徑是這樣的:在小學階段,從看童書、科普讀物開始起步;到初中階段,從詩歌到小說、散文,開始接觸文學經典;在進入大學以前,已經閱讀了相當一部分優秀的文學著作或有其他知識積累;進入大學之後,再結合專業學習繼續閱讀,並擴大到更廣泛的領域。這樣一路閱讀下來,只要不玩物喪志、不沉湎于無謂的事情,並不會感到時間太過緊迫。

  解放周末:生命遇見經典的時間應該大大提前。

  王紀人:對。現在人們常常說“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遠離經典或者過晚地閱讀經典,這才叫“輸在起跑線上”。

  解放周末:其實,閱讀是另一種人生體驗。對社會經驗、人生閱歷較少的青少年來說,文學作品的助益是非常大的。

  王紀人:對。因此,在上大學之前,通過大量的文學經典完成對自我修養、道德、品性的熏陶。進入大學後,多讀一些理論,提高理性自覺,用經典理論解剖世界,眼前的世界就更為清晰。

  解放周末:而且,經典著作看了一本以後,其他的二三流著作就難以入眼。

  王紀人:嘗過美味之後,就能自動遠離那些垃圾食品。如果口味欠佳,就以為麥當勞是好東西,天天麥當勞了。

  解放周末:僅僅從這一角度而言,閱讀經典都應該成為青年人的選擇。

  王紀人:閱讀求知是人的本性和本能。如果把人類的大腦比喻成硬盤,閱讀、學習就是在不斷提高內存,為硬盤“升級”。在年輕時養成閱讀習慣,這一好習慣將會伴隨終身。

  解放周末:關于“為何讀書”,古人的說法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那麼,您認為對當代青年而言意義何在?

  王紀人:關于這句話,可以有兩個層面的理解。從功利角度而言,古代學而優則仕,埋頭向學,能夠改變命運,獲得功名利祿,“讓生活更美好”。從非功利的層面而言,書中“自有”黃金屋、“自有”顏如玉,“自有”千鍾粟,這些富足和珍寶就存在于書的世界中,沉浸其中,令人獲得滿足,產生幸福感。除了作用于外在世界,生命需要豐富的精神滋養,需要以智慧臻于自足和完滿,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曹靜)

  鏈接

  “唱響青春——2012上海青年文化風尚季”經典讀書係列活動包括:

  上海青年人文經典讀書工程發布50本推薦書庫(附書單),即日起全市7家書城店設立專門的“品讀專區”展示這些圖書。30家主要的新華書店張貼出薦書海報,青年朋友們可以在第一時間與這些精品圖書見面。同時,在各高校、上海書城、靜安書友匯,將推出共10場以“青年話讀書”為主題的論壇,于閱讀之余創造更多分享、交流的契機。

  1 上海青年人文經典讀書工程編委會編 《先典新識》

  2 《朱鎔基講話實錄》編寫組編 《朱鎔基講話實錄》

  3 梭羅著 《瓦爾登湖》

  4 蘇秉琦著 《中國遠古時代》

  5 埃德加‧斯諾著 《西行漫記(紅星照耀中國)》

  6 高建國著 《拆下肋骨當火把——顧準全傳》

  7 斯蒂芬‧霍金、列納德‧蒙洛迪諾著 《大設計》

  8 北島、李陀 主編 《七十年代》

  9 蘇童著 《河岸》

  10李約瑟 原著、柯林‧羅南 改編《中華科學文明史》(上下冊)

  11波拉尼奧著 《2666》

  12馬克思著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13王樹增著 《1901》

  14查爾斯‧泰勒著 《本真性的倫理》

  15格非著 《春盡江南》

  16傑克‧凱魯亞克著 《達摩流浪者》

  17安東尼‧瑞德著 《東南亞的貿易時代》

  18柏拉圖著 《斐多》

  19錢穆著 《國史大綱》

  20張覺著 《韓非子譯注》

  21張小波著 《檢察大員》

  22彼得‧海斯勒著 《江城》

  23齊邦媛著 《巨流河》

  24金一南著 《苦難輝煌》

  25孫希旦著 《禮記集解》

  26閭丘露薇著 《利比亞戰地日記》

  27陳丹燕著 《蓮生與阿玉》

  28林本椿 等著《美國讀本——感動過一個國家的文字》

  29海嘯 編 《朦朧詩精選》

  30費德著 《騙局、神話與奧秘》

  31路遙著 《平凡的世界(普及本)》

  32韓毓海、胡鞍鋼、王紹光、周建明著 《人間正道》

  33揚之水著 《詩經別裁》

  34黃仁宇著 《萬歷十五年》

  35赫爾岑著 《往事與隨想》

  36蒙克著 《維特根斯坦傳:天才之為責任》

  37 [清]章學誠著、呂思勉 評 《文史通義》

  38張黎明編 《我的父輩》

  39王小慧著 《我的視覺日記》

  40費孝通著 《鄉土中國》

  41彼得‧海斯勒著《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42逯耀東著 《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

  43王士元著 《語言、演化與大腦》

  44羅曼‧羅蘭著 《約翰‧克利斯朵夫》

  45吳念真著 《這些人,那些事》

  46約翰‧奈斯比特著 《中國大趨勢》

  47余英時著 《中國文化史通釋》

  48黃傳會著 《中國新生代農民工》

  49朱維錚著 《重讀近代史》

  50張德芬著 《重遇未知的自己》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