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學解讀馬英九民調

     根據文化心理學的理論,華人是以「自己」為核心,由內而外依序構建「親屬圈」、「熟人圈」與「陌生人圈」。「自己」與圈中其他個體的關係以及權利義務的強度,乃由內向外遞減。華人在不同的圈子裡,講不同的規矩,這也是文化心理學中,「人倫」理論最突出的特徵之一。為什麼華人特別願意論關係呢?因為在不同的圈子裡,適用的規矩不同,交易成本自然也就不同。因此,攀親戚,論師門,講鄉情,構成了華人社會幾千年來的基本人際互動模式。我們可以用以下兩個例子來說明心理文化學是如何解析華人的(法律)文化的。

     我們先以《秋菊打官司》為例,這部電影是中國法律界廿年來相互交鋒,論證各式理論的重要平台。秋菊是位農村婦女,村長細故毆打了秋菊的丈夫,為要村長對這件事給「個說法」,所以不停訴訟與上訪,但除一開始判賠兩百元醫藥費之外,秋菊一路敗訴,她堅持不懈的上訪行為,最終不但招致村民對其丈夫的訕笑,連丈夫也對秋菊極不諒解。雙方關係變得十分緊張之時,因村長在秋菊難產之際,在大雪夜裡翻山越嶺,組織村裡壯丁將秋菊送到醫院急救,母子均安,使得兩家關係轉進到新的狀態。這件事本應就此和諧落幕,卻因司法單位重新認定了案件性質,在秋菊請滿月酒時將村長帶走,判以行政拘留,秋菊自是尷尬萬分。

     秋菊村裡人不是親戚,就是熟人。中國人向來不會輕易對親屬或熟人訴訟,但在陌生人之間卻是無可無不可。秋菊之所以犯了眾怒,就是在熟人圈裡,不按照熟人圈的規矩辦事,卻運用了陌生人圈的規矩。秋菊的行為一開始或許能引起一些看不慣村長平日作派的村民的支持,但是當秋菊針對熟人一再上訪時,其他村民就對秋菊的行為漸漸開始感到錯愕與擔心,因為秋菊的行為已經變得難以預測,自然就會從不安進一步轉為不滿。實際上,秋菊最後也意識到自己的行為給自己的人際關係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從台灣來看,最好的例子或許就是陳水扁與馬英九所造成的現象。陳水扁被法院判決入獄,但是仍然有一些民眾堅信他是清白的;這些支持他的群眾,毫無疑問的在心理上把陳水扁當成了熟人(甚至是親人)。陳水扁剛當上總統時,宣誓要當全民總統,但是很快的,陳總統開始傾向擁抱支持他的群眾,這種按熟人圈規矩辦事的模式,符合華人的文化傳統,所以熟人們十分滿意。民進黨至今對陳水扁的態度仍然曖昧,也能充分說明在華人社會裡,要以陌生人的規矩回應熟人是極為困難的。所以與其說民進黨是被陳水扁綁架,倒不如說民進黨是受制於華人的文化傳統。

     馬英九的清廉程度基本上受到廣泛肯定,但是站在他對立面的群眾,卻有部分認為馬英九肯定有貪腐行為,只是沒被抓到而已。馬英九當上總統後,也宣稱要作全民總統;如果只是喊喊口號,那麼問題不大,但是當馬總統在施政過程中,考慮到台灣的永續發展,對事不對人,先是刪減高階退役軍人的福利,繼之則針對軍公教體系的退休金制度進行全面改革。眾所周知,軍公教向來是泛藍,尤其是馬英九的基本支持群體,馬英九絕對是他們熟人圈中的熟人,但是這個熟人不但沒有照顧自己人(熟人)的利益,反而不斷的向自己人開刀;偶一為之,尚可忍耐,但是屢屢為之,則說明了馬英九其實並沒有把這些支持他的群眾當熟人看待。換言之,馬英九至少是在施政時,並沒有按照華人社會所熟悉的文化模式辦事。久而久之,這些自詡為馬英九熟人圈內的支持群眾,自然是從期待、轉為錯愕與憤怒。至於泛綠群眾,因為向來就把馬英九這個血緣等相關背景較遠的人當成是陌生人,而且這個陌生人的出現,顯然還嚴重影響了泛綠群體的熟人乃至於親人的政治利益,所以不管馬英九幹什麼,都必須否定。根據這個理論,很能說明為什麼一個至少是非常敬業勤勉的總統,他的民意支持度會這麼低。

     透過文化心理學的研究範式,能夠清晰的展現出華人社會所面臨的現代化困境。應該如何選擇,文化心理學並不直接給出答案,但是我相信這個研究範式所呈現出的分析結果,有助於大家在進行選擇時,做出正確的判斷。

     (作者為法學教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