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目前心理方面是饑渴的”———知名心理諮詢專家晏嫣說,正是這種饑渴,為“身心靈培訓”提供了龐大的“慾望需求”市場。
晏嫣認為,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很多人的心理髮展不健康,甚至發展受滯、扭曲,精神領域是空白的,心理疾病患者遠比生理疾病患者多。病態的心理患者尤以抑鬱症患者為多。在一線城市,精神疾病的發病越來越早。
感性文化佔主導地位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夏學鑾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稱,“身心靈”理念之所以在社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如此多受過高等教育的都市白領深陷其中,跟當前社會轉型期的信仰缺失有關。“很多人都感到心裏空虛,但又沒有堅定的理想與信仰,才使得宣傳怪力亂象的理念大有市場。”改革開放以後,感性文化佔到了主導地位,理性文化缺失,大家都追求感官刺激,“一些投機者摸準了這個脈搏,自然會風生水起。”
應加強心理培訓領域監管
3月20日,知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髮微博稱,羊城晚報關於“靈修”的報道值得一讀。“任何學習中,切忌迷失自己,尤其要警惕導師搞個人崇拜。”武志紅認為,低級的物質傳銷、高級一點的品牌傳銷,與更高級的精神傳銷都是同一路數。
廣東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心理學專家徐文軍認為,靈魂之說還是應該否定的,這不符合科學。“現在隨便一個人宣稱是‘身心靈’導師,或者邀請國外一些‘導師’就可以開班授課。”應該加強監管。
(責任編輯:馬常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