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

(優活健康網記者莊常謙/綜合報導)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哭鬧,但孩子遇到什麼事會哭鬧?對此,教育心理學家卡洛琳‧克勞德在書中分享,如被限制看電視和玩電腦的時間、不肯睡、賴床 、不好好穿衣服、不好好吃飯、不肯分享、非要去某地或偏不想去某地、不能和保姆相處、坐車子時要坐在前面、不肯做家事、不做作業等原因。

此外,哭鬧為什麼變得這麼普遍?心理學家奧德麗‧瑞克博士對此說明,過去人們信奉用體罰、訓斥、羞辱的管教。但現在不想讓孩子受這種嚴厲的管教,以免他們恐懼。許多父母採取關愛的養育,有時卻矯枉過正,嬌慣孩子。而孩子也更不能忍受。另外,傳媒與廣告也都成為哭鬧的導火線。

如覺得要擁有某髮型、衣服和身材;指定要吃(用)某產品,只因某個動漫角色也吃(用);想要最新系列的書、光碟、包包,收集遊戲、動漫影視的周邊產品、玩偶、卡片等;大一點的想打(上)好幾個小時的電玩或網路;想要明星代言的產品、運動商品、裝備;不願拿下的耳機。並堅信要向同儕看齊,就要有某產品,不然會持續哭鬧,直到獲得。現在的孩子串習太多影視動漫電玩及流行文化,效仿錯誤行為,這都會引發不良效應。

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仍最大,最好可以互相建立深厚、尊重的關係,孩子才能明辨是非善惡。為行為找藉口,對親子都無利;他不僅是「壞」文化帶壞,實則哭鬧主因,就是哭鬧很管用。所以重要的是以身作則,有樣學樣不能成為藉口與推托。所以要知道孩子常在接觸什麼?解讀他接受的資訊,設標準及判斷,這是家長的責任。教養好的孩子面對媒體與同儕時就可守之不動,不受影響。所以好的教養,是付出大量的時間。

父母縱容而滿足孩子,為了和平而溺愛,害怕承擔主導責任,不願為設立界限並解釋,或者他們不知該怎麼辦,反倒容易回憶起小時候父母對待的方式,然後再用那一套去對待。改變是困難的,大多父母都是在被動反應,因此他們現在要以培養一個負責任的人為目標,來訂總體規劃。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