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如何運轉

去20年間﹐神經學家向人們展示了饒有趣味的畫面:當我們在聆聽或觀賞、喜愛或厭惡、思考或行動時﹐大腦的不同區域是如何被激活的。是這些研究成果邁出了關鍵性的第一步﹐但它們對大腦簡單運轉方式的認知卻充滿了誤導。這些研究認為特定腦部區域和不同心理活動相關﹐這一觀點與19世紀的顱相學頗為相似﹐此學說宣稱人的心理特質與顱骨形狀相關。

愛因斯坦大腦探密
尋找天才的基因密碼
成功關鍵──智商還是性格?
大多數人更想瞭解人的心理﹐而不是頭腦。為什麼我們對世界產生了現在這樣的感知和行為?大腦某部分與心理某部分相配合的理論不大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畢竟一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已經認識到﹐心理活動是源於頸部與頭頂之間的那個器官。單純認為想象力是大腦後部的產物、規劃能力是大腦前部的產物並不能幫助我們理解想象力或者規劃能力是怎樣運轉的。

但是新技術使研究者得以同時觀測整個大腦的活動﹐從而得出的結果與顱相學理論大為不同。事實上﹐大部分腦部區域都身兼數職﹐參與了多種多樣的感知和行為。大腦非常活躍﹐它能夠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對於相同的事件產生不同的反應。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的傑克•L•格加倫特(Jack L. Gallant)和托爾加•丘庫爾(Tolga Çukur)及其同事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項新的研究﹐很好地詮釋了這一新觀點。實驗對象在核磁共振儀上觀看了時長半小時的視頻﹐其中包含了關於日常生活的小片段。科學家將視頻內容歸為數百個種類﹐劃分標準是每個片段中是否包含植物或者建築、貓或者時鐘﹐等等。

他們使用3D坐標把大腦劃分為若干小區域﹐並且記錄下每個區域每秒鐘的活動情況﹐再採用嚴密的數據分析法來找到腦部活動機制和視頻內容之間的關係。

實驗參與者被要求在影片中尋找人物或者交通工具。尋找人物的時候﹐腦部的若干區域會變為一台“人物探測器”﹐也就是對於人物更加敏感而對交通工具較不敏感。尋找交通工具則使腦部更像一台“交通工具探測器”。當人們在搜尋人物時﹐大腦也對相關的事物更為敏感﹐比如貓咪和植物。而搜尋交通工具時﹐大腦則對鐘表和建築物更為敏感。

事實上﹐大多數腦部區域的反應機制隨著人們注意力的轉移而改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同地方﹐整個大腦的運行方式也就不同。

人們常常理所當然地認為瞭解了大腦就能夠解釋心理活動﹐所以神經學將會取代心理學。這一點可以解釋人們對於顱相學“激活”理論的好奇和熱情。儘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已經瞭解到所有心理活動都“存在於腦海里”﹐但這一說法仍舊無法解釋清楚問題。而較為準確的說法是﹐瞭解了心理就能解釋大腦如何運轉。

這些新的、更富於動態的腦部圖片令心理學變得更加重要﹐因為神經學研究者只能通過控制分類方法和關注點來解釋複雜的腦部活動機制。這就好比﹐如果不知道電腦軟件的運行方式﹐即便知道電腦硬件的每根導線如何工作也並無大用。

或許當下神經學比心理學更受關注﹐獲得了更多經費也產生了更多名家﹐但是這兩門學科是相互依存的。

Alison Gopnik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也是《哲學寶貝》(The Philosophical Baby)一書的作者。)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