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懸崖無計可施?

日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在少子化衝擊下,5年內計畫將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圖為大學生上課,元智大學提供)
日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在少子化衝擊下,5年內計畫將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圖為大學生上課,元智大學提供)

日前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答詢時表示,在少子化衝擊下,5年內計畫將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消息一出,不僅立委不相信,教育部同仁表示驚訝,大學教師們更人心惶惶。

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兩年後台灣的大學將減少3萬名新生,就要面臨「人口懸崖」。吳部長的說法只不過是要大家面對現實而已。問題是:面對這樣嚴酷的事實,大學教授們真的是一籌莫展,無計可施嗎?

要有自己的「原汁原味」

在我看來,減緩這種衝擊的唯一辦法,就是在台灣打造「本土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從東南亞或大陸招收學生,讓台灣的大學不至於立即「墜入懸崖」。

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台灣的學術一直是西方的「殖民地」,大學裡教的課程以及使用的研究典範,主要來自美國。外籍學生與其到台灣用中文學西方的「二手貨」,還不如到西方國家學習「原汁原味」的「原裝品」。然則,台灣要用什麼來吸引他們?

從1980年代初期楊國樞教授發起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以來,台灣本土心理學者經過30幾年的反思、批判辯證與積澱,已經清楚認識到:本土心理學發展的正途是以西方的科學哲學作為基礎,建構「含攝文化的理論」,來解決本土社會中所遭遇的問題。

華人心理學本土化運動邁向成熟之後,下一個目標就是總結其成功經驗,繼續推展社會科學本土化運動。最終目標則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基底,吸納西方近代文明的菁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擺脫西方學術的宰制,建立「儒家人文主義」的自主學術傳統。

2012年3月,南京大學心理學系的翟學偉教授,在世新大學舉辦的一項研討會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將中國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分成3個不同的30年。第1個30年是少數學成歸來的中國心理學家將西方心理學帶入中國學界,並從事實證研究的過程。第2個30年大約從1949年至1978年,社會心理學在內地相對處於停滯狀態。從1978至今的第3個30年,則是「海歸派」再度大量引入西方理論及研究典範,呈現出三大斷裂的格局。

打造本土社會科學中心

他說,「今天發展起來的社會心理學同初創時期的30年幾乎沒有關係。」「一些當年留美的學者已經故去或進入髦耋之年,他們經歷了從西方引進知識,重學蘇聯與再回到自我否定的起點」,「這點很容易導致中國社會心理學沒有傳統,沒有發展線索,沒有傳幫帶,甚至沒有帶頭人。而從頭起步的研究者缺少積累,往往是個人只顧做個人的研究,外加個人興趣也在不停地轉移,持續性的研究則更少。」

社會心理學如此,社會科學其他領域亦莫不皆然。在中國崛起之後,大陸學術界普遍有「本體論的焦慮」和「知識論的困惑」,他們急於想要建立自己的學術傳統。可是,因為過去有文化大革命的摧殘,現在有馬克思主義的框限,目前縱然有人想努力「補課」,一時之間,恐怕還找不到出路。相反的,台灣有自由開放的研究環境,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折騰,過去30年間,政府更投入了大筆研究經費,資助學者從事本土社會科學研究。台灣地區的本土心理學者經過30年的反思、批判、沉潛與積澱,對於相關問題的解決,已經摸索出獨特的門道。

在我看來,這是台灣社會科學界減緩大學倒閉危機的一條可行之道。教育部長在大學體制即將崩潰之際,不知是否有見於此?(作者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