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依依是個3歲大的幼兒,周太太每次都要和女兒上演「玩具收拾戰」,依依坐在地上反抗:「不要!我偏不要收拾!」,不管周太太如何責罵、如何威脅,依依依然「不要就是不要」,讓周太太感到挫折、心煩,不知所措。對於孩子的反抗問題,應該有技巧、有策略地解決才行。必須想辦法轉移他的注意力,等情緒好轉後再和他溝通,不要刻意地強迫他順從你,更不要威脅他。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開辦「高關懷心理會談服務」,提供心理諮商的管道,能解決親子間矛盾的相處模式。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原則顯示,三歲左右的幼兒雖然行動上已經稍稍獨立,但是語言的認知能力還很有限。因而經常用最先學會的「不」字來代替回答,其實這並非代表「反抗」,而是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正常現象而已。心理學家認為:「孩子的反抗是自我肯定與自我保護的一種綜合」,一般而言,三、四歲的階段可能是孩子反抗的顛峰期,至此以後會慢慢消失,也就是說當兒童慢慢建立獨特的自我,學習發展出自我的意識,並能由服從別人而得到滿足時,就會變得相當的合作。
基隆市衛生局表示,事先給孩子合理的規則:孩子說「不要」並非完全錯誤,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瞭解什麼時候該說「要」,什麼時候該說「不要」,當孩子在適當的時機說了「不要」,例如:陌生人買東西給他,而他說「不要」,就應該讚美他。我們更應該多注意正向的行為;或許有些父母會苦惱「我一直找不出孩子的優點」,但我們要提醒,只要留意,日常生活所見可能都是優點,都值得鼓勵,只是父母大多習慣「挑」缺點、擔心缺點。
有心理學家強調,欲使孩子服從不反抗,就必須給她們多一點的愛、關懷與瞭解。反抗的行為幾乎經常發生在每一個家庭,是孩子生長的必經過程,一味的強迫並不是好的辦法,不妨多去發掘孩子的優點,唯有建立好信任、安全、關懷的關係,才能期待孩子合理地聽進大人的建議。基隆市衛生局邀請大家一起來關心自己、關心他人,陪伴遭遇因婚姻、課業、工作等等生活問題而有適應與情緒困擾者,提供心理會談服務;透過心理諮商、資訊提供,陪伴您一起走過生活的困頓,共同尋找改善的方法,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21830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