囓齒目動物展現「移情作用」所驅使的行為

根據一項由芝加哥大學神經科學家所完成的新研究,他們在實驗室大鼠中觀察到囓齒類動物因移情作用(empathy,同理心,譯註:同情心是 sympathy)驅使而產生幫忙行為(helping behavior)的第一個證據,那一再解放受到拘禁的同伴。

這項觀察(發表在今日的 Science 中),使利社會(pro-social)幫忙行為的起源在演化樹中的放置位置比先前所以為還要更早。雖然移情作用的行為曾在非人類靈長類以及其他野生物種中非正式地被觀察過,不過在這之前卻未曾在實驗室設置裡的囓齒目動物身上觀察到這種概念。

"這是幫忙行為被大鼠移情作用觸發的首個證據," Jean Decety,PhD 表示,芝加哥大學 Irving B. Harris 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教授。"文獻中有許多想法顯示,移情作用不為人類所獨有,且在猿類中已獲充分證明,但在囓齒類動物中,那卻仍不十分清楚。我們將一系列基於囓齒動物之移情作用的、幫助行為的實驗證據匯總,而那真的是它第一次被看見。"

這項研究證明移情作用驅使行為的深層演化根源,Jeffrey Mogil 表示,McGill 大學 Pain Studies 的 E.P. Taylor 教授,他研究過老鼠的疼痛情緒感染(emotional contagion)。

"乍看之下,這超越了移情作用,這是利社會行為," Mogil 表示,他並未牽涉這項研究。"在更深入研究之前,那超越了已被證明的,而且那令人印象非常深刻,尤其是這裡並沒有什麼先進的技術。"

這些實驗,由心理學畢業生、第一作者 Inbal Ben-Ami Bartal 以及共同作者 Decety 與 Peggy Mason 所設計,將二隻平常關在同一個籠子的大鼠放入一個特別的測試競技場。一隻大鼠被留置在一個拘禁裝置中 — 一個封閉的管子,附有一個從外面碰觸開啟的門。第二隻大鼠自由地在籠中繞著拘禁裝置漫步,能夠看見與聽見牠被關捕的「籠友(cagemate)」,但沒有被迫採取行動。

研究者觀察到,當自由大鼠的籠友被關起來時,牠顯得比平常測試時更加激動。平常的時候,這隻大鼠被關在一個拘禁器是空的籠子中。這種反應提供了某種「情緒感染」的證據。這種現象常在人類與動物身上觀察到,在其中實驗對象共享另一實驗對象的恐懼、悲痛甚或所遭受的疼痛。

雖然情緒感染是「移情作用」最簡單的形態,不過大鼠的後續動作明顯地組成了主動幫忙行為,一種更複雜的移情作用表現。在數日的拘禁過程之後,自由大鼠學會如何開啟拘禁器的門,並使其籠友重獲自由。雖然起先動作很慢,不過一旦大鼠發現釋放其同伴的方法後,只要一放入測試競技場中,牠幾乎是立刻採取行動。

"我們並沒有以那種方式訓練這些大鼠," Bartal 說。"這些大鼠之所以學習是因為牠們受到某種內在的東西刺激。我們並沒有告訴牠們如何開啟那扇門,牠們之前並沒有獲得任何開啟那扇門的經驗,因此那門很難開。不過牠們試了又試,最後終於辦到了。"

為了控制其他足以導致大鼠解放其同伴的「非移情作用」動機,研究者進行更進一步的實驗。當一個填充玩具大鼠至於拘禁器時,自由大鼠並沒有開門。當開門把牠的同伴放到一個分離的隔間時,自由大鼠持續碰開這扇門,這使得社交互動的報償(reward of social interaction)被排除在動機之外。對於大鼠的行為,實驗者留下「受移情作用刺激的行為」這個最簡單的解釋。

"除了終結被捕大鼠的苦難之外,這裡沒有會採取這種行動的其它原因," Bartal 表示。"在這個大鼠模型世界中,可以看見相同的行為一再重複,基本上這意味著「這種行為」使大鼠獲得報償。"

身為此報償之力量的一種測試,另一項實驗被設成要給自由大鼠一個選擇:解救牠的同伴或是大啖巧克力。二個拘禁器與大鼠都放在籠中,一個拘禁器內含籠友,另一個則放了一堆巧克力片。雖然自由大鼠在釋放同伴之前有機會吃光所有的巧克力,但牠同樣喜歡在開啟內裝巧克力的拘禁器前,先打開包含其同伴的拘禁器。

"這相當引人注目," Mason, PhD,神經生物學教授。"那告訴我們,幫助牠們的籠友在本質上與巧克力同樣重要。如果牠想要的話,牠大可把所有的巧克力都藏起來,但牠沒有。我們都大吃一驚。"

現在,這個移情作用行為的模型業已確立,研究者們完成額外的實驗。因為並非每一隻大鼠都學會開門並釋放其同伴,所以研究能比較這些個體,尋找這些行為差異的生物學來源。初步結果指出,雌性與雄性相比更有可能變成開門者,也許這反映出移情作用在為母期間(motherhood)的重要角色,並提供了另一條研究途徑。

"這個移情作用與幫助行為的模型,為構成其基礎的神經生理學機制的闡明開闢了道路,那到目前為止仍無法接近," Bartal 表示。

這些實驗也提供更進一步的證據指出,移情作用驅使的幫助行為並不為人類所獨有 — 而且指出智人(Homo sapiens)可能從其大鼠表親那裡學到了教訓。

"當我們在沒有移情作用的情況下行動,我們正在反對我們的生物遺傳," Mason 表示。"如果人類能更常傾聽他們的生物遺傳,我們會變得更好。"

資料來源:PHYSORG:Helping your fellow rat: Rodents show empathy-driven behavior[December 8, 2011]

轉載自only-perception

你可能還會想知道: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3]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