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心理學: 為何要框死自己?

林煒舜

臨床心理學博士

•人的心態和行為很有趣,往往喜歡設立一個框框,把自己框在面。

•框框和創意,絕對是對立的。所謂創意,一定要離開框框才會有。

提起Apple,你會想起甚麼?革命性的iPhone、iPad,以至iTunes、iPod,很多人都說得上口。若是資深Apple用家,自然也會說出Mac筆記簿及桌上電腦,甚至OSX作業系統。不錯,這些統統是Apple設計和創造的,但今時今日,除了在中文上仍偶爾有人稱該公司為「蘋果電腦」,官方早已放棄了電腦公司這個框架,更甚的是已沒有了任何框框,只叫自己做Apple,只是一個好吃的果子而已。

再提起Google,你又想起甚麼?搜尋器、Android、地圖、未來的智能眼鏡?無疑這些都是該公司的招牌產品和業務,相關又不完全相關,但無論相關與否,他們只叫自己做Google,並無任何一個框框。

再說本港的老牌銀行匯豐吧,以前叫「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現在呢?大家看看它高掛在分行外的燈箱,其實連「銀行」兩個字都沒有再用,只叫「HSBC匯豐」。無他,時移勢易,匯豐可能覺得把自己框死在銀行業務,實在不合時宜,並無好處,因此早早脫身出來。

我想說的其實還是王維基的香港電視網絡。人的心態和行為很有趣,往往喜歡設立一個框框,把自己框在面,甚至框死,絲毫動彈不得。這是因為,有了一個框,便等於有了一個舒適區(comfort zone):我只需做這個便好了,不用費神想太多。在這個框框,目標明確,有安全感,相對輕鬆。

但當然也有壞處,例如當你為自己設下了一個做電視台的框框,一旦做不成電視台,就會茫然失去了方向,因為先前把要做了事框得太死了,待在舒適區內太久,漸漸就沒有了創意。框框和創意,絕對是對立的。所謂創意,一定要離開框框才會有,就像Apple和Google,愈沒有框框,愈是可以創意無限。假若有一天,大家驚覺原來匯豐也是創意無限的,許多活在框框不願離開的公司大概會立即省覺吧。

至於人為甚麼喜歡把自己框死,除了因為待在框框較舒服,也牽涉更深入的心理課題,下期再談。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