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選擇性關注“少年兇殺”現象

  從社會學、犯罪心理學等角度,詳細研究“少年兇殺”現象,並將“對症之藥”融入青少年教育,比我們在這兒憂心忡忡肯定要有用得多。

  紛至沓來的新聞中,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先是復旦研究生投毒、然後是南航大學生殺人。而這一戾氣,最近似乎又有低齡化的趨向,先後曝出13歲少女因嫉恨同學漂亮將其殺害肢解、16歲學生因一個莫須有的“12萬中獎短信”殺害好友的報道。一時之間,人們不禁驚呼:現在的孩子怎麼啦!

  先要承認,要科學地分析一種趨勢是否存在,僅以新聞報道作為論據是不夠的。比如,校園血案也許一直存在,二十年前,我在一所知名高校就讀時,本校就曾經發生過與南航類似的血案,但當時有限的傳播渠道,以及“家醜不可外揚”的心態,都決定了此類事件較難見諸報端。而如今,人人都是自媒體,新聞環境已有根本不同。

  此外,還得注意媒體“選擇性關注”的特點。比如,稍加注意,便會發現,上述的一樁案件其實早在去年4月便已發生,我們不能確知這一新聞目前出現的原因,是因為剛剛“終審判決”呢,還是受近期接連的血案所觸發?事實上,面對龐大的人口基數,偶然的同學相殘,即就概率而論也不可避免。

  正確趨勢的揭示,需要讓位于更為嚴謹的大范圍、長時段的統計和研究。但是,類似血案畢竟並不鮮見,當然需要引起足夠的關注。僅就新聞報道提供的有限信息,我們還是會注意到一些值得重視的共性。

  比如,起因往往是小妒忌或小摩擦。也許這大致可以歸咎為缺乏挫折教育、自我中心和不夠寬容。這與“獨生子女”現象似乎不無關係。如一位研究兒童問題的專家所言:“不是獨生子女容易帶來問題,而是獨生子女本身就是問題。”在一家僅一個孩子的環境下,競爭與合作、成功與失敗等的辯證關係不容易被正確對待。

  再如,慘劇往往緣于一時衝動。三年前的“藥家鑫案”,曾經使“激情殺人”一詞走紅。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激情”的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生理因素,而這種因素,可能會因為重應試輕道德的教育、空巢現象、考試壓力,以及獨生子女教育缺陷等被進一步強化而導致悲劇。

  值得重視的還有,這些少年殺手,往往體現出較強的心理素質,能在案發後“若無其事”。是因為對“死亡”問題有特別的認識?是因為平常接觸血腥的動漫、遊戲或影片較多?還是只是簡單得幼稚得不知道其嚴重後果?

  總之,吁請有心的專家做進一步的研究。從社會學、犯罪心理學等角度,詳細研究同類案件的每個細節,找出真正原因,並將“對症之藥”融入青少年教育,比我們在這兒憂心忡忡肯定要有用得多。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