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哈佛心理學名師:快樂通往成功

世人都以為成功會帶來快樂,殊不知追求愈多,苦果愈大。佛家謂人生有八苦,其中就有「求不得」苦。前哈佛心理學講師提出逆思維:活得快樂,成功自然來。

濁世中,選擇快樂的人縱未能兼濟天下,至少可獨善其身。

九龍倉置業自09年起推行身心健康計劃,今年以「享受生活」為主題,請來前哈佛大學心理學講師Tal Ben-Shahar為員工上一節「幸福課」。

Tal在哈佛本唸電腦科學,學業成績優異,亦曾是美國校際聯合運動會及以色列全國運動會的冠軍人馬。旁人看他一派有為青年的模樣,惟Tal暗自輾轉反側,心裏覺得不滿足,遂毅然轉讀哲學及心理學,自此潛心鑽研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隨東西聖哲的腳步開啟快樂之門。

先成功後快樂 超錯!

在過去半個世紀,英國人的財富經歷3級跳。可惜社會愈富裕,人愈不快樂。1957年,52%英國人感到快樂;2005年竟跌至36%。美國亦然,近年抑鬱症發病率比60年代高出10倍,平均發病年紀是14歲半,遠小於當年的29歲半。哲學家不禁問:「很多人的基本需要已經得到,為甚麼仍不快樂?」

不少人畢生努力向上爬,以為事業成功、腰纏萬貫可換來幸福生活,然而快樂剎那間便失了影蹤。Tal舉例:「當大學教授壓力很大,最快樂的事大概是獲終身聘用,似乎此後就能遠離壓力,享受愉快生活,其實不然。研究顯示,獲終身聘用只能帶來短期效果,他們大多在3至6個月後便會回到之前的水平。」

樂活人工作投入升職快

原來本末的位置弄錯了。正向心理學認為,快樂之道始於「樂活」習慣,如每晚回想3項感激的事、聚焦個人或團隊強項、減少multitasking(多工作業)、預留時間與親友相聚及玩樂、每星期運動至少3次、多幫助他人等。Tal提出,若能養成「樂活」習慣,員工愈快樂,創意、投入度、動力、生產力均會提高,其健康及同事間的關係亦可改善。

此說法有實驗支持。有正向心理學家在2008年底與紐約及新澤西畢馬威的稅務經理合作進行研究,經理們持續3星期每天做1項正面活動,如寫下感恩的事、向親友發送正面的留言等。4個月後,參與實驗者的生活滿意度平均值由22.96提升至27.23。哈佛大學的研究人員亦發現,能提供高度社交支援(Social Support)的員工比一般員工對工作的投入度高10倍,在接着的4年內晉升的機會亦高出4成。

關鍵:好習慣改變命運

他承認這些都是老生常談,但知易行難。若無法轉化為習慣,效果便不能持續。他歎北美洲每年花超過600億美元於員工培訓,然而大多只見「蜜月效應」(Honeymoon Effect),不久就回復受訓前的水平,資源、人力付諸東流。

「至少要持之以恆做30天,才能把該行動轉為習慣。」他指人的自制能力有限,若能把行為變成習慣,如刷牙一樣不費吹灰之力,方可帶來「淨改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