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心理學/想瘦人生

圖/趙大鼻
人生說穿不過忙著「抓」跟「放」。體重這檔事亦不例外:自吞下的萬事萬物中吸收膨脹,然後不忘在消化排出後回歸天地。但或許因為社會上一直鼓吹著「人生就該努力迎向成功」,於是一味盲從的生命便不時抓取且努力儲藏。殊不知,當人體負載太撐時,身體消化不了會抗議,心理負載不了更會抓狂!

不妨審視一下每天的時間分配:留給自己獨處(搭配五分鐘的腹式呼吸)、大量排汗,與自自在在上廁所的時段會不會太少?其實只要在起床後喝點水,還有當進食到飽足時就知道停止,也就是練習維持適量享受,體重便會自動調至「合理」的瘦。

●先認清自己再減重

以上,僅是心理師我對自身體重保持還算受用的野人獻曝。關於「想瘦」的心理學知識,於下言歸正傳:

香港中文大學Dr. Freedom提到關於體型胖瘦,可依「先天」、「後天」的組合分為四類族群:一是先天遺傳就胖,加上後天養成不良的生活習慣,這類人只要一不小心就成了超級胖子!二是先天遺傳胖,但後天則努力維持健康的習慣,這類人往往可練成或魁梧或健美之身形。三是先天偏瘦,後天卻常疏於照顧身子,於是慢慢成為中年發福之人。四則是先天就有瘦子基因,後天又有竭力維持身材之嗜好,其曼妙體態常令他人又羨又妒。

偏偏當今的傳媒強力放送身形窈窕之美好,還對比暗示著無法控制體重者,就等同無法進入人生勝利組的訊息。於是全民興起減重風氣,各類「想瘦」產業,儼然成了商機無窮的金雞母,連醫院也紛紛開辦起減重的諮詢門診。

Dr.Freedom語重心長地說:「其中又以第二類(先天胖,後天很努力瘦)的民眾最苦,如果不先認清自己就一心忙於減重,體重就會以反彈作為『抗議』,當事人更因屢屢復胖而陷入自暴自棄,近年精神科收了許多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的案例皆肇因於此。」

我想起一位曾來求助的T大高材生……

電話傳來宛如跳針般的重複呢喃:「不能再運動了,怎麼辦?」依稀聽得出因瀕臨哭泣而不住打顫。天知道她所難過的,根本不是為了不能運動。

夢魘的開始,是她參加了某基金會所辦的減重競賽。半年不到,單單憑著運動,竟狂瘦超過三十公斤!跑步、瑜伽、拉丁有氧、重量訓練……運動菜單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我想,是流汗食譜的驚人成效使她上癮。

猶記頭一回步履蹣跚踏進晤談室的她動作顯得遲緩,心疼之餘不禁好奇:怎麼有人可以把身子運動到這種地步?

原來這位高材生不過就是想瘦下來,期盼打造一個全新的自我。但因急於減重而運動過度,不但失去食慾還無法入眠,整個人近乎崩潰。

她一開口竟拜託心理師:希望趕緊能討論出如何恢復體力,這樣才能完成論文拿學位。最好能立馬留學,巴不得明天就可光耀門楣。令心理師更瞠目的是,在晤談結束前,她竟不知無法運動的自己要何去何從,原來,不能待在健身房的她,完全不知所措!

到底是誰對她這麼狠?想破了頭,莫非是她自己?

運動無罪,更是減重的好習慣之一;身材肥胖,充其量不過是個提醒自己要節制的訊號罷了。拜託,別老愛定自己的罪,別再對自己那麼狠啊!

●別自己定自己的罪

其實瘦不下來,或是瘦下來又一再復胖的個案多不勝數,表面上這單純屬於營養師與新陳代謝科的學問,偏偏對做了一堆體檢與改吃一堆健康食品仍無法成功瘦下來的個案來說,成了難解之謎。心理學透過「自我意象」(self-image)的概念,說明其中的奧妙,就在心中那股對自己的不滿與定罪!

體重只是身心健康的一種反射。喜歡自己形象者,胖瘦皆美!

如果真的一時放不下(體重),不妨藉其看清楚自己。

心理師已經從太多臨床案例中歸納出:被人(自己)看重,就自然能減重!

分享心理師個人所採用,於減重心理諮詢的問卷:

‧小時候(八歲之前)胖不胖?

‧長大後(中學算起)最開心的日子是哪一段?那時的體重?

‧長大後最不開心的日子又是哪段呢?那時的體重?

‧體重控制最成功時曾從多少降至多少呢?

‧目前的一周生活作習,請每晚睡前回想記錄?

‧目前的日子過得開心嗎?有沒有特別會期待的人事物?

‧每天花在用餐(含吃午茶及零食)的時間有多久?

‧每天花在運動、洗澡、上大號的時間又有多久?

加問兩題:

‧列出家族體重史,父母兄弟姊妹們,在小時候跟成人時是偏胖或瘦?

‧假設痛恨自己算零分,超喜歡自己是十分,那麼打算給目前的自己幾分?

通常在得知從投胎到青少年的生活習慣後,就可推算其在成年後的最適宜體重(型)。於是蒐集上述資料後就不難發現:每個生命都有其最適合的體重(型)!

萬一結果真是Dr. Freedom所言之第一或第二類者,除了努力鍛鍊肌肉外,其實研究如何挑衣帽,練習幫自己打造獨特之造型,遠比不停過度減重又復胖要來得有意義喔!

圖/趙大鼻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