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紀後期,隨著科技的不斷突破,富蘭克林曾經預言:人類每周的工作將很快就能少於四小時,而世界的生活將變得更輕鬆休閒!
然過了近三百年,歷經工業革命與資訊躍進的努力後,現代人真的過得更好了嗎?不過圖個輕鬆快樂,怎麼會這麼難?
面對心情低潮,心理師也曾很努力地想甩開煩躁。有時還算略有起色,但泰半的感覺卻是未見好轉,甚至會愈掙扎愈生氣,最終索性放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其實正因為「想活得更好」(為親友也為自己),所以不自覺便將注意力留在人生中還不夠好的部分,例如:爸媽容易忘了感謝孩子手腳健全,會一直盯著他們不肯好好讀書;先生經常忽略太太為家事的付出,只覺得怎麼老是管東管西地嘮叨。
愈想快樂愈容易憂鬱
圖/趙大鼻 其實我很早以前就發現了一個秘密:舉凡將「要學習欣賞自己愛自己」、「要做到饒恕別人」、「努力把心情變好」列為追求的目標時,例如要自己「儘快走出情傷」、期望自己「心情別再憂鬱」,往往愈急切地想突破,陷入泥沼的時間愈長,愈認真想甩脫難受,苦惱就更如影隨形。
這麼說並不是同意:任憑生命墮落、放任自己隨著壞心情沉淪。事實上,從美、英兩國科學家分析大量數據後發現,人生快樂與沮喪的等級,隨年紀發展,其型態呈U字形轉變;四十四歲是人生心情的谷底,而且將持續好幾年。自中年谷底轉折過後,有年金的七十歲老人快樂程度竟跟二十歲的人相同!
明明年輕人與年長者所能擁有與掌握的人生,遠不如處於成熟階段的中壯族群,但正因中壯族群擁有最多的角色責任,在希望能面面俱到讓人生更完美的壓力下,反倒讓心情更容易陷入憂鬱深淵。
從憂鬱情緒的認知研究,還有臨床上所接觸到的案例來看,當事人只要願意「承認自己過得不好」,甚至試著接受「允許自己處於低潮」的意念,那麼心情大概就離「脫離谷底」(最糟糕不過是這樣子)不遠了。
心情會一直在谷底嗎
分享一個可能會讓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的研究結果:彩券大獎得主與車禍斷腿傷患,在同一時間都遭逢命運的巨大改變。但持續追蹤比較他們後來的快樂程度,竟接近到令人吃驚!原來快樂來自於感受的相對落差,而且只有在「最近發生的變化中」才會顯現。換言之,人生不管變好或變壞,在一陣子後,似乎都注定會適應生活上所面臨的一切。(整理自《好滿足》p.40-41)
自從發現這個研究所揭露的「事實」後,心理師只得面對存在人生中的「真實」:心情不好就只能承認,對於當下既成的無法圓滿亦無法迴避。腦袋即便明白從「接受」到「接納」,絕對是人生得以存活下去之王道!然而更多時刻,卻得從心頭被逼著「硬生生地吞下」!
當然,要試著接受「允許自己處於低潮」,必須明白究竟「只是憂鬱」,還是已經罹患「憂鬱症」,必要時還是得尋求專業的意見評估。
我最常被問到,關於憂鬱症的問題有:「跟季節有沒有關係?」「會不會遺傳?」「女生比男生容易得嗎?」「跟年齡有關嗎?」「得病了還可不可以工作?」「是一種心理病?還是生理病?」「需不需要吃藥?」「可不可以痊癒?」
以上的答案基本上均為yes!
憂鬱是眾多感受之一
或許只有當我們練習不再將心情二分為快樂與不快樂、不把身體劃分成健康跟不健康、不宣判人為全然地正常或不正常,說不定就有機會漸漸看清:種種處境所帶出的感受,只是人生眾多滋味中的一種罷了。
只要某一局面持續的時間夠久,身心感覺就難逃轉變:早上挺正常,晚上不太正常;昨天還健健康康,今天卻不對勁;此時難過不已,過兩天又沒事了。
別忘了,快樂躲在憂鬱家。如果可以不要一見憂鬱就掩面奔逃的話……
「憂鬱桑,您好,我是○○○,今天初次見面,不好意思,我的狀況不太好,可以於府上暫歇會兒嗎?」
得待上多久實在難料,但說不定在不經意間,就會瞥見快樂女士居然在角落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