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報專訊】管教子女是一門大學問,原來懂得一些兒童心理學,不單有助家長更了解兒童成長的發展需要,有時在家簡單的舉動,已可讓子女很窩心。
公開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健康及社會科學學部主管鄧焯榮博士指出,很多父母管教子女時,往往會用上自己父母對自己的管教方式,但方法其實未必正確。
課外活動太多 易變港孩
鄧博士指,現時很多家長因擔心子女會落後於人,遂為他們安排大量補習及課外活動,這或令兒童有壓力,影響學習意慾。家長甚麼也幫子女決定,亦會令他們不懂自己作選擇,依賴父母,形成現時所謂的「港孩」。
該校的兒童心理學文憑課程,除吸引一眾想從事與兒童或青少年相關工作人士報讀外,也有媽媽級前來進修,希望能學以致用。鄧博士表示,課程理論與實踐並重,讓學員明白幼兒到青少年的學習、思考及發展需要,知道如何教育及協助兒童成長;亦包括兒童語言、情緒及藝術發展、特殊學習需要等。
曾修讀課程的Annie指,學會了教女兒時更着重溝通,並非如老一輩般「一言堂,話一冇二」,這令她與當時11歲的女兒關係更良好。
建立互信關係 自發學習
Annie指,建立起互信及良好的親子關係後,子女為了令父母開心,往往會自發地學習。她指現時很多父母因工作忙,只為子女安排大量課外活動,忽略了陪伴的重要性。她就在自女兒小學時,一直陪她做功課及溫習,「只要你坐響度,佢就覺得安心,自己做好功課。」
鄧博士表示,所有兒童也會想得到家長的注意,家長只要懂得一些技巧循循善誘,子女往往會透過做好表現爭取注意,否則或會以頑皮搗蛋來吸引人關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