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醫藥產業人才2012年春季大型人才交流會3月24日在泰州中國醫藥城舉行,120多家用人單位提供了4300多個崗位,吸引了國內外1.8萬名人才,其中碩士、博士近400名。據初步統計,交流會現場簽約超過1200人。
如今,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出現“回流”現象——從外地回到家鄉,從一線城市回到二三線城市。這將給就業市場帶來怎樣的“蝴蝶效應”?
3月23日晚,北京大學藥理學博士張敏和52位校友組團坐上北京-泰州的火車參加招聘會。和他們一起同來的,還有清華大學的10多位碩士、博士。
“我的研究方向是基礎心理學,曾經在科銳國際人力資源有限公司做過獵頭顧問,看到中國醫藥城人才網上有關‘獵頭顧問’的需求信息後,便決定參加北大團來應聘。”北京大學碩士研究生雷銘說,大家“組團”參會是因為都非常看好江蘇醫藥產業,特別是中國醫藥城的發展。
“除了北大、清華、人大等高校組織140多名碩士、博士參會外,東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30多所高校也積極組織200多名碩士、博士參會。”泰州醫藥產業園區組織人事局局長說,各大高校組團參會的畢業生總人數達6000人,當場簽訂就業協議超過320份。
名校碩博人才蜂擁而至,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江蘇亞盛醫藥開發公司董事長楊大俊很是滿意。該公司端出臨床研發部經理等中高端崗位,應聘的人才學歷層次也非常高,其中博士5人、碩士22人。
“相比北上廣,三線城市的生活成本不高,競爭也不是那麼激烈,可以讓人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研發當中來。”老家淮安的葛馳宇,是清華大學衛生與生物藥學博士,來泰州前就和泰康藥業達成了初步意向。他的話很樸實:雖然在北京的工資比在泰州高很多,但是兩地的房價相差更懸殊,在泰州的生活成本低很多,而且離家近。
擁堵的交通、高得離譜的房價、激烈的競爭和不輕的工作壓力,使得很多向往“北上廣”等中心城市的畢業生逐漸望而卻步。“三線城市招人難,但是一旦留下來就很穩定。”一位在北京工作多年的醫藥界人士談到自己企業在泰州的發展時說,在三線城市,大部分時間都能6點準時下班。不像在北京,7點之前公司都沒人走的。
“真正有能力的學生更看重自身的發展空間、潛力。”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碩士姚西印說。
省人社廳人力資源市場處處長朱從明認為,二三線城市政策方面的傾向,包括載體空間、公共平臺建設、投融資、配套政策、人才引進等,都給予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很大的支持和引導。(趙曉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