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記者廖詠琦/採訪報導)台灣社會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李宗瑞事件,引起社會一陣輿論;對此,心理學博士許皓宜表示,問題行為的開始往往起於偏差的人格特質,不穩定的情緒、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是早期表現,當發現此等現象,應積極處理而非漠視。此外,對於行為偏差的孩子,應該正視事件發生後3-6個月的「心理重建期」,陪同接受心理輔導與治療,從「心」開始,重拾「罪」後人生。
家長如何察覺家中孩子有出現心理及行為有異狀?許皓宜指出,以邊緣性人格特質為例,常出現極端的情緒表現,諸如突發的暴怒或情緒低落;在自我價值的認知上,會感到時而自負時而自卑;另外,具有這種人格特質者與人的關係也極度不穩定,一下對人極度喜愛、下一刻又對人充滿厭惡。
許皓宜進一步指出,家長應在孩子的小時候就建立教養規則,不能有縱容的心態持續姑息孩子的偏差行為;當孩子已需要藉由強烈的感官刺激來滿足自己的內在時,諸如時常替換伴侶、過度酗酒、對暴力與刺激性電影出現強烈渴求等,就應該積極處理,甚至尋求心理治療;做到防微杜漸的功夫。
許皓宜呼籲,對於已經犯了過錯、甚至需要處以刑罰的人,更要積極接受心理治療,把是非混淆的非理性思維加以引導與轉換、對具有創傷的心裡進行矯治;她建議家長也應一同接受心理諮詢,和孩子正面積極面對「罪」後人生,把握關鍵的心理重建期。
資料來源: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