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心理學考研主觀題真題及參考答案

  勤思考研名師第一時間發佈2014年心理學考研主觀題真題答案。為2014年的考生提供第一手的資料。勤思考研助願每位考生都能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如果對於考研專業課複習和報考存在疑問,可以留下問題,和勤思互動

  簡答題(共5題,每題10分)
   76.簡述知覺的組織原則。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知覺的過程就是把對象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過程,所以,對象和背景的關係是知覺組織最基本的原則。對象和背景相互依賴,又可以相互轉換。圖形組織還有其他一些原則:

  1.鄰近性:空間和時間上比較接近的事物容易知覺為一個整體;

  2.相似性:相似的事物容易知覺為一個整體;

  3.對稱性:對稱的部分容易知覺為一個整體;

  4.良好連續:連續的事物容易知覺成為一個整體;

  5.共同命運:當視野中的某些成分按照共同方向運動變化時,人們容易把它們知覺為一個整體;

  6.封閉:可以把事物知覺成一個整體,把缺少的部分補充上來;

  7.線條朝向:視野中同朝向的線條容易組成一個整體;

  8.簡單:視野中具有簡單結構的部分,容易組成一個整體。

  77.簡述加德納的多元智力理論。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加德納從研究腦部受創傷的病人發覺到他們在學習能力上的差異,提出:能力的內涵是多元的。具體包括如下七種能力:

  言語:包括有效地運用口頭語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聽說讀寫能力,表現為個人能夠順利而高效地利用語言描述事件、表達思想並與人交流的能力。

  邏輯?數學:包括數學運算與邏輯思考的能力,如做數學證明題的能力。

  空間:包括認識環境、辨別方向的能力,如查閱地圖等。

  運動:包括運用整個身體來表達想法和感覺,以及運用雙手靈巧地生產或改造事物的能力。

  音樂:包括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

  社交:是指能夠有效地理解別人及其關係、及與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要素。? 組織能力,包括群體動員與協調能力。?協商能力,指仲裁與排解紛爭能力。?分析能力,指能夠敏銳察知他人的情感動向與想法,易與他人建立密切關係的能力。?人際聯繫,指對他人表現出關心,善解人意,適於團體合作的能力。

  自知:指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正確把握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把握自己的情緒、意向、動機、欲望,對自己的生活有規劃,能自尊、自律,會吸收他人的長處。

  後來,加德納又繼續補充了兩種能力類型,包括:

  自然能力:能認識、感知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如敏銳地覺察周圍環境的改變。

  存在:人們表現出的對生命、死亡和終極現實提出問題,並思考這些問題的傾向性。

  每種智力都是一個單獨的功能系統,它們相互作用產生外顯的智力行為。

  
    78.簡述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區別。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提出的學習理論(又稱為認知—發現說),他反對以強化為主的程式教學,主張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而建構主義提供了一種與傳統的客觀主義不同的學習理論。兩者的主要區別有:

  1.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學習觀上,主張:(1)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2)學習也包括知識的獲得、轉化和評價,這三個過程同時發生;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習觀則認為:學習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下,通過人與物、人與人的互動,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而不是直接接受現成結論的過程;而知識是對客觀現實的一種解釋、假設,是不斷發展的,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

  2. 認知結構學習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任何一門學科時,總是由一系列情節組成的,每一個情節(或一個事件)總是涉及到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因此學生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加工者;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學生觀則認為:強調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認知結構、興趣、需要等對意義建構的影響,因而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3.在教學觀上,認知結構學習理論主張結構教學觀:(1)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學科的基本結構是指一門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的態度和方法;(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教學原則:動機原則、結構原則、程式原則和強化原則。

  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觀:(主動建構性、活動情境性、社會互動性)建構主義強調幫助學生從現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在真實情境中,通過操作、對話、協作等進行意義建構。

  
   79.簡述心理實驗過程的主要流程。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一)課題選擇與文獻查閱

  1.課題的選擇

  課題選擇一般遵循的程式是:? 初步選出研究課題;? 對選題進行初步探索;? 將選題具體化;? 撰寫選題報告;? 徵求意見,反覆修改。

  2.文獻的查閱

  (3)文獻搜集的方法:檢索工具查找法、參考文獻查找法。

  (二)提出問題與研究假設

  1.提出問題

  研究問題通常是在研讀文獻的基礎上提出的,應是非常具體的問題。問題提出時,應該明確變數之間的關係,即研究的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自變數之間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

  2.研究假設

  (三)實驗設計與實施

  1.實驗設計

  實驗設計一般包括以下步驟:? 考察行為的內容;? 定義總體和樣本;? 變數的選擇;? 建立操作定義;? 預期變數的關係。

  2.實驗實施

  (1)被試的取樣與分配

  常見的取樣方法有:? 簡單隨機取樣;? 系統隨機取樣;? 分層隨機取樣;? 等組匹配取樣;? 方便取樣;? 個案樣本取樣。

  (2)創建實驗材料

  (3)執行實驗,獲取數據

  (四)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首先,對數據的處理應該包括對數據進行整理、審核,剔除無效數據。然後,對數據進行編碼、錄入電腦。最後,通過適當的統計分析方法,得得出恰當的結論。

  (五)研究報告的撰寫

  一篇完整的心理學研究報告一般包括:題目、關鍵詞、摘要、前言、方法、結果、討論、結論以及參考文獻等。

  
    80.在一項典型的兒童前瞻性記憶實驗中,先向兒童介紹一個叫嘟嘟的鼴玩偶,並告訴兒童,鼴鼠嘟嘟有很多圖片,但它在白天看不到東西,請幫它把這些圖片的名字讀出來,但是嘟嘟很害怕動物(如等),如果發現了動物的圖片,就把它們藏起來,請根據實驗任務的描述,回答下麵的問題。
(1)該實驗中前瞻記憶的任務是什麼?衡量的指標是什麼?
(2)該實驗屬於那種類型的前瞻記憶實驗。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1) 該實驗中

  (2) 前瞻記憶的任務是讓兒童將動物圖片藏起來,衡量指標是選擇動物圖片的準確率。

  (2)此實驗屬於基於事件的前瞻記憶類型。

  參照勤思勤思強化班講義199頁。

  綜合題(共3題,每題30分)
    81.什麼是工作記憶,請分析工作記憶各成分的功能。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既有從感覺記憶轉來的,又有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處於工作狀態的短時記憶,或者在完成當前任務時起作用的短時記憶叫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指信息加工過程中,對信息進行暫時存儲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

  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擬短時記憶障礙的實驗基礎上提出了工作記憶的三系統概念,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WM)替代原來的“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概念。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在許多複雜的認知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工作記憶分為三個子系統:

  語音環路:主要用於記住詞的順序,保持信息;

  視覺空間模板:重要用於加工視覺和空間信息;

  情境緩衝器:用來整合視覺、空間和言語信息;

  中央執行器:類似於註意的中樞系統。主要用於分配註意資源,控制加工過程,這是工作記憶的關鍵成分。

  
    82.下圖是伍德•沃德在一項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只在考察6個月大的嬰兒能否認識到實驗者的伸手動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體的(即帶有某種意圖的動作,而不只是具體時間空間特徵的動作)。讓嬰兒可以看到平臺上放置的A和B兩物體。

  步驟一:一人多次反覆從右下側去拿A,使嬰兒觀察並習慣。步驟二:AB調換位置,仍從相同位置去拿A。步驟三:AB位置不變,但轉而選擇B。

  A(球)   B(小熊)                B(小熊)    A(球)       B(小熊)    A(球)

  圖一:習慣化刺激             圖二:測驗刺激          圖三:測驗刺激

  實驗結論證明,嬰兒對新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程度高於對老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的程度。

  分析依照習慣化—去習慣化範式,分析該實驗的邏輯及其結果的意義。

  說明:用文字取代圖畫的球和小熊。每個圖從右下側有隻手伸過去,去拿A或B。選擇的物品在圖中用紅色字體標註。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習慣化與去習慣化法”範式:給嬰兒反覆呈現同一刺激,若干次後,嬰兒就會不再註意該刺激,或者其註視時間明顯變短,乃至消失,這一現象成為習慣化。如果給予一個新的刺激,嬰兒的註意時間又恢復或變長的現象叫去習慣化。

  實驗邏輯:運用被試內設計,一個自變數是A球與B球的位置,一個自變數是拿A球或者B球,因變數是兒童對於拿A球與B球的註視時間,結果反應拿不同位置的相同的球,兒童的註視時間變短,拿不同的球,註視時間變長。結果說明瞭證明瞭嬰幼兒具有超強的反映外界刺激與適應環境的能力。

    83.現有一項關於學生學習的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關係的研究,在分析兩者的關係時,有人建議用相關分析,有人建議用回歸分析。
(1)簡述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的區別和聯繫。
(2)若學生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相互繫數為0.95,能否判斷學習成績的變異可用動機水平來解析?如果可以,解析量是多少?如果不可以,為什麼?
(3)已知動機水平的平均數為38.6,標準差為21.6,學習成績平均數為33.8,標準差為18.76,求回歸方程。

  勤思考研參考答案:

  (1)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均為研究及度量兩個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關係的方法。從廣義說,相關分析包括回歸分析,但嚴格地講,二者有區別。

  回歸分析是以數學方式表示數量間的關係,而相關分析則是檢驗或度量這些關係的密切程度,兩者相輔相成。如果通過相關分析顯示出變數間的關係非常密切,則通過所求得的回歸模型可獲得相當準確的推算值。

  根據不同目的,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變數間的關係。確定變數之間是否存在著關係,這是回歸與相關分析的共同起點。當旨在分析變數之間關係的密切程度時,一般使用相關係數,這個過程叫相關分析。倘若研究的目的是確定變數之間數量關係的可能形式,找出表達它們之間依存關係的合適數學模型,並用這個數學模型來表示這種關係形式,則叫做回歸分析。(參照勤思講義237頁)

  (2)不能,相關分析是雙向的,不強調哪個是自變數哪個是因變數。

  (3)設相關係數代入以上各值,其中相關係數r=0.95,求得:b=0.825,a=33.8-0.825*38.6=1.951故回歸方程為:。

    (文章來源:勤思教育)

Open all references in tabs: [1 - 10]

Leave a Reply